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无表色?无表色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无表色”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无表色”的解释

梵语avijn~apti-ru^pa。又作无表业、无作色、假色。或单称无表、无作、无教。为“表色”、“表业”之对称。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即于身中恒转相续,具有防非止恶或与之相反的障妨善德之功能,而又为不可见,且无障碍性之色法。此为小乘说一切有部之宗义,即认为无表色系以身业与口业为缘,生于吾人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以其具有防非或妨善之功能,故以之为受戒之体;然因不显于外,故称无表;又以其乃身内之地、水、火、风等四大所生,故谓之色;然虽属色法,却不如其他色法之具有可见性、物质性、障碍性等。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二八·九八一上):“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

  又说一切有部以无表色皆由四大种所造,故为实色,含摄于十一种色之中。俱舍宗之看法类似,认为无表色系由四大种所造,以色业为性,故名为色;然非由“极微”所成,无见无对,故与五根五境等之色法相异。成实家则以之为非色非心,摄于不相应行蕴。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不认其为实有,于强胜之思的心所所发善恶表业而薰成之种子上假立。又菩萨璎珞本业经等以心法为戒体,故不别立无表色。其他古来异说甚多。

  据俱舍论卷十三、卷十四载,无表色之类别有三:与善心等起之无表色,称为律仪,能遮灭恶戒之相续;与不善心等起之无表色,称为不律仪,能遮灭善戒之相续;又非此二者,称为非律仪非不律仪。

  (一)律仪又可分为三种:(1)别解脱律仪,为欲界之戒,即由作礼乞戒之身表业、语表业所得之无表业,共有比丘、比丘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近住等八种律仪。各以尽形寿或一日一夜为要期,随僧伽等受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因受戒之初刹那,表色、无表色各别弃舍诸恶,故称别解脱,又称根本业道;第二念以后,唯有无表色相似相续,故特称为别解脱律仪或后起。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谓受戒时,初表、无表,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即于尔时所作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中略)从第二念乃至未舍,不名别解脱,名别解律仪;不名业道,名为后起。”(2)静虑律仪,为色界之戒,乃由静虑地之心所得之无表色。(3)无漏律仪,即所谓之无漏戒,亦即已得“无漏”之圣者所成就之无表色。上记三种律仪中,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皆与心共生灭,故为随心转之戒。

  (二)不律仪,又称恶律仪,即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时所生起之无表色;或生于余家,为求活命,发杀生业等之誓心所生起之无表色。此种恶律仪具有妨善止善之作用。

  (三)非律仪非不律仪,又称处中,即非如律仪受“五、八、十、具”等戒,亦非如不律仪以活命为要期而生恶戒,但由用或重行等而得之无表色,其体不生善或不善者。[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俱舍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二、成实论卷八“九业品”、品类足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无表色”的解释

  (术语)旧云无作色,新云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部宗之义也,若依成实宗之义。则此法无缘虑之性用,故非心,无质碍之性用,故非色。即为非色非心之法也。大乘法相宗以之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之思种子别作用,摄之于心法。此无表色有善恶,善性之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之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论一曰:“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无表色”的解释

  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他色之有质碍,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无表色”的解释

成唯识论一卷十四页云: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
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谓有表业,及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
三解  俱舍论一卷八页云:已说根境及取境相;无表色相,今次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为简诸得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毗婆沙说:造、是因义。谓作生等五种因故。显立名因,故言由此。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说者:显此是师宗言。略说表业,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
四解  五事毗婆沙论下十四页云:无表色者:谓善恶戒,相续不断。此一切时一识所识,谓意识者,以无对故。色等五境,于现在时,五识所识。于三世时,意识所识。此于恒时意识所识。眼等五根,亦一切时意识所识。此无表色,总有二种。谓善不善无无记者:以强力心,能发无表,无记心劣,不发无表。诸善无表,总有二种。一者、律仪所摄,二者、律仪所不摄。不善无表,亦有二种。一者、不律仪所摄,二者、不律仪所不摄。律仪所摄无表,复有四种。一者、别解脱律仪,二者、静虑律仪,三者、无漏律仪,四者、断律仪。别解脱律仪,谓七众戒。静虑律仪,谓色界戒。无漏律仪,谓学无学戒。断律仪者:依二律仪一分建立。谓静虑律仪,无漏律仪。离欲界染九无间道随转摄者,名断律仪。以能对治一切恶戒,及能对治起恶戒烦恼,故名为断。前八无间道随转摄者,唯能对治起恶戒烦恼。第九无间道随转摄者,能对治恶戒,及能对治起恶戒烦恼。问:别解脱律仪,何缘故得?何缘故舍?答:由他教得。四缘故舍。何等为四?一、舍所学戒,二、二形生,三、善根断,四、失众同分。问:静虑律仪,何缘故得?何缘故舍?答:色界善心若得便得;若舍便舍。此复二种。一、由退故,二、由界地有转易故。问:无漏律仪,何缘故得?何缘故舍?答:与道俱得。无全舍者。若随分舍;则由三缘。一、由退故,二、由得果故,三、由转根故。问:断律仪,何缘故得?何缘故舍?答:静虑律仪所摄者,如静虑律仪说。无漏律仪所摄者,如无漏律仪说。律仪所不摄善无表者:若强净心所发善表,得此无表。若劣净心所发善表,不得此无表。舍此无表,由三种缘。一、意乐息,二、舍加行,三、限势过。不律仪所摄不善无表者:谓屠羊等诸不律仪。此不律仪,由二缘得。一、由作业,二、由受事。此不律仪,由四缘舍。一、由受别解脱戒,二、由得静虑律仪,三、由二形生,四、由失众同分。
五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三页云: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此于相似,立遮止言。如于剎帝利等,说非婆罗门等。无表相者:谓由表心大种差别,于睡眠觉乱不乱心及无心位,有善不善色相续转;不可积集;是能建立苾刍等因;是无表相。此若无者;不应建立有苾刍等。如世尊说:于有依福业事,彼恒常福增长。如是无表,总有三种。谓律仪不律仪俱相违所摄故。律仪有三种。谓别解脱,静虑,无漏律仪别故。别解脱律仪,复有八种。一、苾刍律仪,二、苾刍尼律仪,三、勤策律仪,四、正学律仪,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男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如是八种,唯欲界系。静虑律仪,惟色界三摩地随转色。此唯色界系。无漏律仪,谓无漏三摩地随转色。此唯不系。不律仪者:谓诸屠儿,及诸猎兽捕鸟捕鱼劫盗典狱缚龙煮狗罝弶魁脍。此等身中,不善无表色相续转。非律仪非不律仪者:谓造毗诃罗窣堵波僧伽逻摩等,及礼制多,烧香散华,赞诵愿等,并捶打等,所起种种善不善无表色相续转。亦有无表,唯一剎那;依总种类,故说相续,别解脱律仪,由誓愿受得。前七至命尽。第八一昼夜。又前七种舍,由四缘。一、舍所学故,二、命尽故,三、善根断故,四、二形生故。第八律仪,卽由前四及夜尽舍。静虑律仪,由得色界善心故得。由舍色界善心故舍。属彼心故。无漏律仪,得舍亦尔。随无漏心而得舍故。得不律仪,由作及受。由四缘故,舍不律仪。一、受律仪故,二、命尽故,三、二形生故,四、法尔得色界善心故。处中无表,或由作故得。谓殷净心,猛利烦恼,礼赞制多,及捶打等。或由受故得。谓作是念:若不为佛造曼茶罗;终不先食。如是等愿。或由舍故得。谓造寺舍,敷具园林,施苾刍等。舍此无表,由等起心及所作事,俱断坏故。
六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无表色云何?谓法处所摄色。此及五色根,于一切时,一识所识。谓意识。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无表色”的解释

指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于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义。大乘唯论宗以之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之思种子别作用,摄之于心法。此无表色有善恶,善性之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之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论》卷一曰:“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无表色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