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m!vr!ti-satya。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又作世俗谛、世谛、有谛。“真谛”之对称。世俗谛之“世”字,在梵文有坏灭之义,即诸有为法都有坏灭之相。“俗”字之义有:(一)不知或不明之义,即不知或不明了诸法真实之义。(二)障覆之义,由无明力障覆诸法真实之义。(三)互依之义,即有为诸法皆为彼此相依而存在者。(四)诠表之义,指世间之名言能诠诸法性相。“谛”字,即真实之义,凡夫由染污无明执着诸法为真实之有。“世俗”乃指增益无明,因其对于本非“由自性有”之色声等法而增益执为“由自性有”,即对于非实有之诸法而执为实有。而诸已断染污无明之圣者由于无“实执世俗”,故诸有为法不现为真实而属虚妄。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注(大五四·二二八中):“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又复识相生时,体无分别,无明所蔽,妄起众形,不了自心,谓境居外。蛇绳并谬,正智斯沦。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此据覆即是俗,名为覆俗,或可但云真谛覆谛。”由此可知其义。[成实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参阅“二谛”244)
(术语)对于真谛而有俗谛之称。又云世谛。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缘生之事相,对于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谛者,真实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谓之俗谛。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俗谛。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见二谛条。
世间的真理,为二谛之一。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