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种观法。即:(一)真观,谓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二)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三)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四)悲观,谓以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五)慈观,谓以上三观观察众生,而与众生以乐。[法华经普门品]
(二)又作食时五观、沙门受食五观。指沙门于进食之前所应作之五种观法,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应作此观。(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谓须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必食得适量,以资身修道。由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三、卷下之二、释氏要览卷上、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
(名数)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囗@又]食时之五观,五眼之观照,华严宗五教之观法。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 陈义孝编
五观者:
一、真观 观真谛之理,断见思之惑之空观。
二、清净观 既除见思之粪秽,则为清净之身,断尘妙之假观。
三、广大智慧观 断无明之惑,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四、悲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用拔众生之苦。
五、慈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与乐众生也。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