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vya^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之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以上四无记更加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与胜义无记(虚空及非择灭之二无为法),并有覆无记,合谓七无记。同时,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成实论卷八称隐没无记性烦恼为无记。
此外,对于外道之十四难(即问难),释尊认为无回答之意义,故不答以是或非,此谓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相当于四记答中之舍置记。十四问难如下:(一)世界(及我)有常(时间之无限)?(二)无常(时间之有限)?(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五)有边(空间之有限)?(六)无边(空间之无限)?(七)亦有边亦无边?(八)非有边非无边?(九)如来(此际意指众生)死后有?(十)无?(十一)亦有亦无?(十二)非有非无?(十三)命与身为同一?(十四)异?以上若除去(三)(四)(七)(八),亦称作四类十问。[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九十七、卷一四四、俱舍论卷二、卷七、成唯识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三、卷十五、卷五、卷十、大乘义章卷七](参阅“十四无记”414、“三性”563、“四无记”1775、“有覆无记”2460、“无覆无记”5139)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又感善果不可记,感恶果亦不可记者。俱舍论二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唯识论五曰:“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大乘义章七曰:“解有二种: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
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 陈义孝编
瑜伽五十六卷六页云:问:何义,几蕴,是无记?答:彼善不善俱相违义一切一分是无记。
二解 显扬五卷十七页云:问:何义,几种,是无记?答:彼俱相违义故。一切少分是无记。
三解 成唯识论五卷十一页云: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四解 集论二卷十页云:云何无记?几是无记?为何义故,观无记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受用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无记义。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无记。为舍执着离法非法我故,观察无记。何等自性无记?谓八色界处意相应品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等。何等相属无记?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摄受心心所法。何等随逐无记?谓卽彼戏论习气。何等发起无记?谓彼所摄受诸心心所法所发身业语业。何等胜义无记?谓虚空,非择灭。何等生得无记?谓诸不善,有漏善法,异熟。何等加行无记?谓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仪路工巧处法。何等现前供养无记?谓如有一,想对归依随一天众,远离杀害意邪恶见,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于如是处不生长福非福。何等饶益无记?谓如有一,于自仆使妻子等所,以非秽非净心而行惠施。何等受用无记?谓如有一,以无简择无染污心,受用资具。何等引摄无记?谓如有一,于工巧处串习故;于当来世,复引摄如是相身。由此身故,习工巧处,速疾究竟。何等对治无记?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何等寂静无记?谓色无色界诸烦恼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何等等流无记?谓变化心俱生品。 - 朱芾煌
一切法的性质可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非善非不善法,因其不能记为善,不能记为恶,故称无记。对此,善或不善之法称为“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所谓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的烦恼,及欲界的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之。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的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的无覆无记心分为四种:一、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二、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的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三、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四、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见《俱舍论光记》卷七。又,法相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的无记作四种分类。《成唯识论》卷三,举出四种无记,即: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及种子。三、分位无记,指名、句、文等无记性之不相应法。四、胜义无记,指虚空及非择灭,即拣别真如、择灭等之含摄胜义善。 - 于凌波居士著
不予回答;不予论述。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