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教?五教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教”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教”的解释

  教判之名。即诠判如来一代圣教为五类教旨。(一)华严三祖贤首所立,称为贤首五教。即:(一)小乘教(愚法声闻教),(二)大乘始教(权教),(三)大乘终教(实教),(四)顿教,(五)圆教。[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疏卷三](参阅“五教十宗”1146)

  (二)唐代圭峰宗密所立,即:(一)人天教,乃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之理,修四禅八定者。(二)小乘教,说我空之理,修无我之观智,以断贪等诸业,证得我空真如。(三)大乘法相教,相当于相始教。即说唯识所变之理,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并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四)大乘破相教,相当于空始教,说一切皆空之理,观无业无报无修无证,以破诸法定相之执。(五)一乘显性教,乃藉方便隐密,直指自心即是本觉之真性,离诸妄想执着,得于自身中,见如来广大之智慧。[华严原人论、华严原人论发微录卷中、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圆觉经大疏卷上一]

  (三)唐代波颇蜜多罗三藏所立,即:(一)四谛教,说四谛之法,悟真空涅槃之理,如阿含经。(二)无相教,说诸法皆空之法,以悟大乘法空之理,如般若经。(三)观行教,说各种观心行法,以明修因契果之理,如华严经。(四)安乐教,说常、乐、我、净等四德及常住寂灭之理,令众生得大安乐,如涅槃经。(五)守护教,即说守护正法等事,令众生护持不失,如大集经。[华严经疏卷二、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五、大藏法数卷二十七、教乘法数卷十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教”的解释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详见宗条。(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教”的解释

  见五教十宗条。 - 陈义孝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教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