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戒?五戒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英汉对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佛学次第统编、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戒”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术语)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谓之优婆塞,女子谓之优婆夷。大毗婆娑论名为五学处。大庄严经名曰五大施。俱舍论名曰近事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受离五所应远离,安立第一近事律仪。何等名为五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说,五饮诸酒。”[囗@又]指持五戒之优婆塞而云五戒,如赵五戒,智举五戒等。仁王经上曰:“有千万亿五戒贤者。”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见戒条。

【英汉对照词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Five  Commandments  ==  五戒

see  Five  Precepts.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今所以次三归而明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

一不杀生戒  云何名杀生。若实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起身业有作已。是名杀罪。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其余系闭鞭打等。是杀方便非正罪

二不偷盗戒  云何名盗。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其余计校乃至手捉未离地等。是盗方便非正罪

三不邪淫戒  云何名邪淫。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出家戒法护。乃至自妇受一日戒法。若有娠乳儿。及非道处。如是犯者。名为邪淫。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其余言戏。以物相要。乃至捉手触身。未遂淫事。皆为邪淫方便非正罪

四不妄语戒  云何名妄语。不净心欲诳他。隐覆实事。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皆是妄语方便。不谓正罪

五不饮酒戒  云何名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酒。若干若湿。若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也

次此应明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一日一夜八戒。出家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十种得戒。五篇七聚相。乃至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及三千威仪。八万律仪。是中皆应次第略出科目。辨大圣从粗至细制戒之意。事转繁多具列(云云)。今欲且逐要出诸禅定智慧法门科目次第。此诸戒中事数。至下第六卷。别更随要者出之 - 隋·智顗 撰

【法门名义集】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五戒。净度经云。持定者天令五神护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营救门户不令恶□ - 唐·李师政 撰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法蕴足论一卷二页云:诸有于彼五怖罪怨能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钦叹;名为持戒,自防护者,无罪无贬,生多胜福,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为五?谓离杀生者,离杀生缘故;灭怖罪怨,能离杀生。是名第一。离不与取者,离劫盗缘故;灭怖罪怨,能离劫盗。是名第二。离欲邪行者,离邪行缘故;灭怖罪怨,能离邪行。是名第三。离虚诳语者,离虚诳缘故;灭怖罪怨,能离虚诳。是名第四。离饮诸酒放逸处者,离饮诸酒放逸处缘故;灭怖罪怨,能离饮酒诸放逸处。是名第五。有于如是五怖罪怨能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钦叹;名为持戒,自防护者,无罪无贬,生多胜福,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五戒者,戒为戒止不为,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饮酒以其过在纵逸狂乱愚痴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与十善中同。但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 明·杨卓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  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见《俱舍论》卷十四。 - 于凌波居士著

【阿含辞典】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五戒”的解释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是不杀伤害众生生命;

  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

  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

  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

  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戒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