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忍?五忍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门名义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忍”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忍”的解释

  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一)伏忍,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二)信忍,地上菩萨得无漏信,随顺不疑。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三)顺忍,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其中四地为下品,五地为中品,六地为上品。(四)无生忍,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为下品,八地为中品,九地为上品。(五)寂灭忍,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上、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三、卷四(智顗)、大乘义章卷十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忍”的解释

  (术语)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见忍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忍”的解释

  (名数)仁王经所说。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也。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也。旧译仁王经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习忍下,性忍中,道种忍上,在三贤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顺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无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灭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大乘义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为法,忍行不同,一门说五。”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五忍”的解释

  [出仁王护国经]  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二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欢喜地。二地即离垢地。三地即发光地。)三顺忍顺即随顺。亦从也。谓四地五地六地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故名顺忍。(四地即焰慧地。五地即难胜地。六地即现前地。)四无生忍谓七地八地九地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忍”的解释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 - 陈义孝编

【法门名义集】对“什么是五忍”的解释

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 - 唐·李师政 撰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忍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