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义分通?五义分通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义分通”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义分通”的解释

  南山四分律宗所说。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有一分通于大乘。求其义于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于大乘,称为五义分通。即:(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卷三载,有沓婆罗子阿罗汉,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欲求牢固之法,欲以己力供养于僧。即厌无常生灭之三乘身,求菩萨之法,回心于大乘,修利他之行。(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大二二·一○三○下):“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由“皆共成佛道”一语,知非小乘。(三)相召为佛子,四分律卷一序中有“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语,小乘戒中常称僧众为比丘,梵网经卷下所说之大乘戒中乃称佛子。今以佛子之称呼召,故知其意在大乘之佛道。(四)舍财用非重,此于忏悔舍堕罪时,先向僧众舍出其所犯之财体(如赃物等),而后行忏悔之法,僧众一旦没收其财物,忏悔之后,复以之还于本人。四分律宗虽不还于本人,而于僧中用之,亦仅结突吉罗之轻罪,不成偷盗之重罪。此因忏悔之人既已诚心舍出,则彼之财物即非彼之所有,是为以意业为主之大乘义。  (五)尘境非根境,谓色声等之尘境为眼识等之所识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晓了。四分律卷十一释小妄语戒中,有“见者眼识能见,闻者耳识能闻,触者三识能触,鼻识、舌识、身识,知者意识能知”等语,非同小乘有部之以根见为正义,乃为大乘识见之义。[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下、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一、济缘记卷三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义分通”的解释

  (名数)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与其余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于大乘者。求其义于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三明十三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今当以如何之方便,求牢固之法?今欲以我力供养于僧,为僧作力役。是厌无常生灭之三乘身,求菩萨之法,回心于大乘,修利他之行也。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其语曰:“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皆共成佛,岂是小乘?三、相召为佛子,四分律一有序,序中有“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语。盖梵网经所说大乘戒中虽呼僧众为佛子,而小乘戒中常称为比丘。然则今以佛子之称呼召,其意在于大乘之佛道可知也。四、舍财用非重,此于忏悔舍堕罪时,先向僧众舍出其所犯之财体(即如赃物者),而后行忏悔之法,僧众一旦没收其财物,忏悔后竣后,更以之还于本人也。然于本宗虽不还之于本人,而于僧中用之,亦惟结突吉罗之轻罪,不成偷盗之重罪。是因为忏悔之人,既诚心舍出,则彼之财物,非彼之所有也。是为以意业为主之大乘义。五、尘境非根境,谓色声等之尘境为眼识等之所识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晓了也。四分律十一释小妄语戒中,有曰:“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舌身识能触,意识能知。”此于小乘有部之宗义有根见识见之争,以根见为正义,今云眼识能见等者。为识见之义,即大乘之意也。以上来五义为分通大乘之证。出于业疏三下,济缘记三下,资持记上三之一。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义分通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