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借他人之物以献客,谓借花献佛。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经卷三、卷四受决定记品第二、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佛本生故事中。据载,昔时有一婆罗门弟子,名曰善慧,于四出参访途中,至莲花城,闻燃灯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欲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国王已囊括全城鲜花以供养燃灯佛。善慧寻遍全城,不得一花。后于井边遇一年轻婢女,手捧一瓶,瓶中藏七茎优钵罗花,善慧乃恳切求花。婢女受其至诚所感,遂许以五茎,唯留二茎寄托善慧献佛,以积自己之功德,然欲善慧许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为条件。善慧求花心切,遂诺许之。得花之后,赶至城门许愿献花。燃灯佛乃为其授记,谓其于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
善慧即释迦牟尼之前身,婢女为释迦牟尼成佛前之妻子耶输陀罗之前身。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三·六二二上):“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元杂剧中有“借花献佛”之语;或谓“借”为“寄”之讹。[异出菩萨本起经、六度集经卷八儒童受决经、生经卷五、菩萨处胎经卷七破邪见品第二十六]
(杂语)过现因果经,瞿夷寄二花于善慧仙人以献佛。按元杂剧有借花献佛语。借当是寄花之讹。今俗用为借他人物以献客之意。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枝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枝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如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