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称为相应心;反之,则称为不相应心。般若流支译之唯识论谓,迷妄之识为相应心,真如(宇宙之根本理体)之自性清净心(根本识)则为不相应心。
又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七下):“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上引中之“心”系指心王,“念法”系指心法;“知相”,即表能知,“缘相”即表所缘。盖谓妄执分别之粗杂心为相应心,真妄和合之阿梨耶识为不相应心。意即妄执分别之粗心有心王与妄念(心法)之分别,此二者相应,其能知与所缘之相相同,故称相应心。阿梨耶根本识乃心与无明之和合,此二者常无别异,故能知与所缘之相不相同,称不相应心。[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乘唯识论序]
(术语)谓妄心与烦恼诸惑相应也。见唯识论三。
妄心与烦恼契合在一起。 - 陈义孝编
妄心与烦恼契合在一起。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