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小随烦恼”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小随烦恼”的解释

  梵语Pari^tta-kles/a-bhu^mika-dharma^h。又作小烦恼地法。指与小分之染污心相应而各别现起之烦恼。计有十种:(一)忿(梵krodha  ),恨之意;对有情、非情等产生愤怒之心。(二)覆(梵mraks!a  ),藏之意;恐名誉之堕,乃隐覆自造之罪。(三)悭(梵ma^tsarya  ),吝之意;耽着财法,无惠舍之心。(四)嫉(梵i^rs!ya^  ),害贤之意;妒忌他人之盛事。(五)恼(梵prada^s/a  ),恨痛之意;坚执恶事,不能如理悔改而恼乱身心。(六)害(梵vihim!sa^  ),伤之意;对他人逼骂损恼。(七)恨(梵upana^ha  ),怨之意;于“忿”所缘之事,数数寻思,结怨不舍。(八)谄(梵ma^ya^  ),倾身自下,希承人意。(九)诳(梵s/a^t!hya  ),欺、惑之意;以种种手段,极其诡作,惑乱他人,颠倒是非。(十)憍(梵mada  ),恣之意;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气傲。

  上记十种之中,忿、覆、悭、嫉等四者,与无惭、惛沉等六者,共摄于十缠;其余之恼、害等六种,称为六垢。又覆、悭、诳、憍等四者为贪之等流,忿、嫉、害、恨等四者为嗔之等流,恼为见取之等流,谄为诸见之等流。此外,于三界之中,忿、覆、悭、嫉、恼、害、恨等七者仅为欲界所系,谄、诳二者为欲界及初禅所系,憍则通于三界。于顺正理论卷十一所列举之小烦恼地法,除上述十种之外,另举出“不忍、不乐、愤发”等三种;然俱舍家则将不忍、不乐摄于“嫉”,将愤发摄于“忿”之中。总括而言,此十者仅为“修道”所断之惑,而起于意识地,且各各与无明相应而起,非如大烦恼地法之“心所”与一切染心俱起者,故称小烦恼地法。[成唯识论卷六、俱舍论卷四、显扬圣教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小随烦恼”的解释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着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小随烦恼”的解释

成唯识论六卷十五页云: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 - 朱芾煌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小随烦恼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