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所断惑(梵bha^vana^ -ma^rga-praha^tavya-kles/a )之略称。与“见惑”对称。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断之惑。即于修道时所断贪等迷事之烦恼。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贪、嗔、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生起染着、憎背、高举及不了之行相转,称为修惑。盖修惑遍起于三界九地,因此惑难断,故每地各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总有八十一种,称为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有十种,即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在色、无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贫、痴、慢三种。
彰所知论卷下道法品(大三二·二三四上):“修道所断俱生烦恼、得、相、无记、有漏善等,欲界之中,贪、嗔、痴(疑作“慢”)、无明四,各具九品,共三十六;色界之中,第一静虑除嗔,余三各各九品,成二十七,如是二、三、四静虑亦尔。色界总有一百八数,无色界亦然。如是三界修道所断,总有二百五十二数。”又若就随烦恼来分别,放逸、不信、懈怠、惛沉、掉举、无惭、无愧、眠等八种通于见、修二道所断,余之忿覆等十一种,于自在起中,与无明相应,故唯属修道所断之惑。大乘唯识以与生俱来之先天烦恼(俱生起)为修惑,计十六种。[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六](参阅“见思惑”2996、“见惑”2997)
(术语)旧曰思惑。新曰修惑。于修道而断之贪嗔痴等迷事之惑也。其惑有八十一品。见思惑条。
又名思惑,即贪嗔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错误。 - 陈义孝编
此为修道所断惑的略称,与“见惑”对称。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断之惑。即于修道时所断贪等迷事之烦恼。《俱舍论》卷二十五载,贪、嗔、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生起染著、憎背、高举及不了之行相转,称为修惑。因修惑遍起于三界九地,因此惑难断,故每地各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总有八十一种,称为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有十种,即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在色、无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贪、痴、慢三种。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 于凌波居士著
又名思惑,即修贪瞋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错误。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