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玄奘?玄奘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翻译名义集、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玄奘”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玄奘”的解释

  (602?~664)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师之生年,一说为隋代开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时,大卿理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师乃与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槃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至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师偕兄遍历陇、蜀、荆、赵诸地,参谒宿老,足迹及于半个中国。尝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从震法师听发智论。于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学律部。后复从道深受成实论,就道岳学俱舍论,听法常、僧辩讲摄大乘论。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于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还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

  时,师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师所赍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五○粒之外,



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二○夹六五七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

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一三八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一○国,传闻者二十八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师示寂后,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时,塔圯;迨至乱平,堙没无人能识。对日抗战(1937~1945)时,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移奉其国。后以部分顶骨归还我国,现奉安于台湾省南投县日月潭玄奘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西域记序、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大唐内典录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玄奘”的解释

  (人名)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姓陈,偃师人,俗名袆。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着。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荆州讲摄论毗昙,往相州谒慧休,往赵州受成实于道深。寻入长安,就道岳学俱舍论。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名冠上京,偏讲摄大乘论。师又就听之。然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适从。乃欲西游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贞观三年八月(一说贞观元年或贞观三年四月),上万里孤游之途。具尝艰苦,经西蕃诸国,贞观七年至印度。中途,于屈支国,会木叉毱多,于缚喝国纳缚伽蓝,礼佛齿、佛澡盆等。从砾迦国僧般若羯罗,读毗婆沙论。于梵衍那国拜巨石像。至迦毕试国,安居沙落迦寺。与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萨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会法集。入印度境,至那揭罗曷国,拜燃灯授记之圣迹。又于佛顶骨城,礼佛顶骨及佛僧伽胝并瞿波罗龙王窟之佛影。入健驮逻国布路沙布逻城,见卑钵罗树下过去四佛坐处,并迦腻色迦王伽蓝等。赴乌仗那国,巡礼行菩萨千生施眼处,割截身体处,刺身饲五乐叉处等灵地,又于呾叉始罗等国,参拜菩萨舍千头处投身餧处等遗迹。至迦湿弥罗国,就僧称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等,兼与大乘学僧毗成陀僧诃等攻窍诸经论。至磔迦国,于长年婆罗门受百论,广百论等。于至那仆底国,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阇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至窣禄勤那国,就阇耶毱多听经部毗婆沙。入秣底补罗国,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至劫比他国,礼佛从天降下三道宝阶塔。至羯若鞠阇国,与毗离耶犀那读佛使毗婆沙。又经历钵逻耶伽等国,巡拜佛生处,佛涅槃处,佛转法轮处等诸圣迹。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遂至摩揭陀国。于是诣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又礼耆阇崛出,竹林精舍等灵地,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诸论,研钻梵书。后赴伊烂拏钵伐多国,与怛他揭多毱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至憍萨罗国,就婆罗门受集量论。赴驮那羯磔迦国,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及大乘诸经论。至钵伐多国,从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等。还摩揭陀国,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庄严经论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破瑜伽之义。师乃和会中观瑜伽两宗,述会宗论三千颂。光惭赧退去。又遇顺世外道,师与之论难,亦伏之。且得乌荼国小乘论师所制之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摘其谬说,作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戒日王敬师甚厚,为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集于曲女城。师受请登床,专称扬大乘之论意,无一人能致言难者。寻与戒日王同赴钵罗耶伽国,列于五年大会。遂归国。贞观十九年至京师。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请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荐先帝,使师居之。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月五日寂,寿六十五。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十二等。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玄奘”的解释

  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 陈义孝编

【翻译名义集】对“什么是玄奘”的解释

  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颍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鬚-須)/采],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切)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 宋·普润法云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玄奘”的解释

玄奘大师,是我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他俗家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出生。有兄长捷,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亦于十三岁时随兄出家。唐高祖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寻赴成都参访。武德五年受具戒后重回长安,依法常、僧辩二大德听《摄大乘论》,他以诸师所说,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所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奘师不为所屈,乃就番人学书语,唐太宗贞观三年,私发长安,途中历经险阻,历时四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烂陀寺,依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奥义五年。复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及《庄严经论等论典》二年,于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天竺回国之时,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归国后广译经论,先后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有:《解深密经》五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辨中边论》三卷、《摄大乘论》三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瑜伽师地论释》、《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各一卷,及以十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论》百卷,糅集而成成唯识论十卷。同时他也译出了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如《阿毗达磨发智论》及六足论,《大毗婆娑论》、《俱舍论》等。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岁。由于他广译法相唯识一系的经论,他的上座弟子窥基复加以弘扬,由此开创了我国的唯识宗。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玄奘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