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意识”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意识”的解释

(一)梵语mano-vijn~a^na。六识(或八识、九识)中之第六识。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意识。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乃哲学上之核心问题,观念论(唯心论)否定物质之独立性,视意识(思考、精神)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存在、自然)之产物。佛教则将精神分为三:(一)心(梵citta  ,集起),即精神之主体。(二)意(梵manas  ,思量)。(三)识(梵vijn~a^na  ,了别),即精神之作用。意识所附带微细之精神作用(心所),虽有各种类别,但与心、意、识能完全把握对象之综合性精神作用(心王)仍有其区别。狭义而言,意识即指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识。意识与物质界、现象界之关系,在大乘佛教,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此即佛教所谓之唯心论,而非存在论立场所谓之唯心论,乃系自实践论立场来强调心之整体性,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故知佛教所谓之心,并无实体可得(无自性),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

  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一)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又上记之外,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

  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又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之梵语为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同。然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意识”之意,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故知第六识之所以称为“意”者,即由“依意之识”而来;第七之末那识,其原文  manas,则表示“意即是识”,其识之本身即名为“意”。此乃两者名义接近、所依与作用迥别,而一用音译、一用意译之缘故。[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七、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二、卷三、百法问答钞卷一](参阅“四种意识”1816)

  (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全部,亦统称为意识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意识”的解释

  (术语)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泛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于三量中必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三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是通于现比非三量。四五后意识,生于五俱意识之后念,缘前念五境之境,及缘他一切法之意识也,是全与独头意识相同。此独头意识之释,乃就六识建立之小乘而言,若就大乘之八识家言之,则尚与末那识阿赖耶识俱起,非独头现行也。见百法问答钞二。又第六意识,六识中意识位于第六,故名。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意识”的解释

  六识之一。见六识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意识”的解释

显扬一卷三页云: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缘一切共不共法为境,了别为性。
二解  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三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意识”的解释

唯识宗所立“八识心王”的第六心王,此为我人理活动的综合中心。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的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的作用,皆称为意识。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乃哲学上的核心问题,观念论(唯心论)否定物质之独立性,视意识(思考、精神)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存在、自然)的产物。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前者是与前五识共同发生作用,后者是单独发生作用。单独发生作用者又称独头意识,它缘虑的对众是抽象的观念,即所谓法境,在其认识作用中包括著推理、判断等在内,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通于过去、未来、现在。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意识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