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ttva,巴利语satta。音译作萨多婆、萨埵缚、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关于“有情”与“众生”二语间之关系,诸说不一,或谓“有情”系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则认为“有情”即是“众生”之异名,二者乃体一而名异,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此外,有情之异称有“有识”(如有识凡夫)、“有灵”(如有灵之类)等多种。[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俱舍论宝疏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参阅“众生”4748)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 陈义孝编
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作众生,即生存者的意思。《唯识述记》中说:“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关于“有情”与“众生”两语的关系,说法不一,或谓有情指人类、诸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法认为“有情”即是“众生”的异名,皆包括有情的生物和无情的草木山川等。后常指有感情;有交情。如《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亦指男女之间互相有爱恋之情。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也泛指所有众生。如许地山《愿》中:“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文贤)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云:言有情者: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又复于彼,有爱着故。
二解 集异门论十七卷五页云: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 朱芾煌
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新译有情,指有情识、情见的众生而言。关于“有情”与“众生”二语间之关系,有谓“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认为,“有情”即是“众生”之异名,二者乃体一而名异,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