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Yogaca^rabhu^mi 。弥勒讲述,无著记。略称瑜伽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系瑜伽行学派之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宗最重要之典籍,更为我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论书。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梵yogaca^ra )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之阿赖耶识(梵a^layavijn~a^na )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又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
本书之汉译本有数种,以玄奘所译之瑜伽论一百卷为最着。全书分为五分:(一)本地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为百卷中之前五十卷,乃本论之主体。(二)摄决择分,显扬十七地之深义,为其次之三十卷。(三)摄释分,解释诸经之仪则,为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四)摄异门分,阐释经中所有诸法之名义差别,为卷八十三、卷八十四。 (五)摄事分,明释三藏之要义,为最后之十六卷。
除玄奘所译之外,本论之异译本有北凉昙无谶之菩萨地持经(十卷)、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九卷)、梁真谛之决定藏论(三卷),三本均为节译本。汉译本外,另有藏译本。本论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论释一卷(最胜子等)、略纂十六卷(窥基)、疏十卷(神泰)、记二十四卷(遁伦)。[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卷十四、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
(书名)梵名Yog&amacron;o&amacron;ryabh&amacron;mi-ś&amacron;stra,百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三乘之行人,谓为瑜伽师。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境界有十七聚,谓为瑜伽师地,瑜伽师之地也。此论明瑜伽师所行之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余依地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瑜伽,此译云相应。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故名行相应。果谓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诸功德更相符顺,故名果相应。师地,师谓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众生,故名瑜伽师。师谓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旧经中言观行人者也。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即十七地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无着菩萨自阿踰陀国讲堂升夜摩天受于弥勒菩萨,昼日为大众宣说者。本论之著述如下:瑜伽论略纂十六卷,唐窥基撰。瑜伽论劫章颂一卷,唐窥基撰。瑜伽伦记四十八卷(或作二十四卷),唐遁伦集撰。
瑜伽释八页云: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牛王地。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盘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是故说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或复此论、无倒辩说瑜伽师地,故以为称。如十地称。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如水陆花。由是论名瑜伽师地。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