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等均属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参阅“空”3467、“真空妙有”4215)
(二)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
(三)(855~937)新罗僧。鸡林人。从伽耶山之善融出家,受具足戒后穷究三藏,复游历四方。后住持小伯山寺。高丽太祖二十年(937)入京,甚受太祖礼遇,然未久即入寂,世寿八十三。帝谥“真空大师”之号。[朝鲜金石总览上丰基毗肀真空大师普法塔铭]
(四)(1204~1268)日本三论宗僧,京都大通寺律僧。俗姓藤原。自幼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深研性相之学,复受两部灌顶,深得小野、广泽二流之秘要。圣一国师自宋返日后,师尝从之习宗镜录。历主高野三昧院、万祥山大通寺、镰仓无量寿院。文永五年入寂,世寿六十五。遗有三论玄义检幽钞、往生论注钞、十因文集等。
(术语)小乘之涅槃也。非伪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谛涅槃,非伪故真,离相故空。”[囗@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是也。[囗@又]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谓非空之空曰真空。是大乘至极之真空也。
1.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境界,亦即小乘的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这是大乘至极的真空。 - 陈义孝编
《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家言“空”,是说事物都是由因缘相待而产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今谓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量空气处为“真空”,如谓真空管,真空包装。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势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境界,亦即小乘涅槃的境界,非空之空叫做真空,这是大乘至极的真空。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