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些文化优秀之民族,每视其本国为世界之中心,故自称“中国”,对他国则称“边国”。
(一)指中华。我国古代多建都在黄河流域,故称此地为“中华”。中,指居天下之中;华,指具有文化之民族。其后各朝疆土逐渐扩大,凡所属之地皆称“中华”,于是“中华”乃成为我国之国号。
(二)指婆罗门之旧“中国”。位于印度恒河中游之地带。恒河(梵Gan%ga^ )最大之支流为阎牟那河(梵Yamuna^ ),此河上流有萨特雷池河(Sutlej)介于其间之区域,称为拘罗国土(梵Kuruks!etra ),此地即婆罗门文明之中心地,婆罗门教于此地区建立其坚固之基础,并称之为“中国”(梵Madhya -des/a ,音译作末睇提舍)。又称为婆罗门国(梵Brahma^varta )、雅利安邦(梵A^rya^varta )。据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大叙事诗载,旧“中国”地方衰颓之主因,乃因各国族相互杀伐,民生疲敝,加以沾受新“中国”文化之洗礼,因而此一文化地理遂向南移动,乃至对于所谓“中国”之观感亦有所变化,即佛陀以前之旧“中国”和佛陀当时之新“中国”产生显著之差异。
(三)佛教所称之中国,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梵Magadha )。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为当时印度新兴势力之中心,故称其为新“中国”,以别于婆罗门教之旧“中国”。佛陀即于此一新时代中出现于世。
另据贤愚经卷七载,“中国”指罗悦只,又指舍卫,其数众多,不能具说。罗悦只,又称罗阅只、王舍城,为摩羯陀国之都城。舍卫,又称舍卫国、舍卫城,位于憍萨罗国境内。佛陀一生游行教化,其足迹遍于各地,就中与上述两地之因缘关系最深,故称其为“中国”。此外,佛陀制戒亦曾规定:受具足戒时,在“中国”之地至少须有戒师十人参加,“边国”之地则五人即可。此称为“中十边五”。[辩正论卷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弘明集卷七、释迦方志卷上]
指印度恒河中下游一带,佛陀游化(有佛法流传)的地区。(相关词「生中国者」)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