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nika^ya-sabha^ga。略称同分(梵sabha^ga )。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唯识、俱舍宗以其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指众生的共性或共因。即众多有情具有同类之性,或使有情众生得同等类似果报之因。分,即因之义。
同分可分为有情同分(梵sattva -sabha^ga )与法同分(梵dharma -sabha^ga )二种。(一)有情同分,又作众生同分,可分为二:(1)使一切有情众生同等类似之同分,称为无差别(梵abhinna )同分。(2)有情众生随着三界、九地、男、女、畜生等之分别,而各成一类,然于自类当中,却具有共同之性质。此种各别之同分,称为有差别(梵bhinna )同分。(二)法同分,指有情所依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自类之法相似。如色法相互类似,左右眼相互类似之同分。又于说一切有部,主张同分具有实体;经部及大乘则以为同分乃假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顺正理论卷十二、俱舍论卷四、卷五、成唯识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四、卷五](参阅“心不相应行”1396)
(术语)使有情得同等类似果报之因,名为众同分。俱舍论十五曰:“弃舍众同分。”谓人之死也。见同分条。
瑜伽十二卷十一页云:复次云何众同分?谓若略说、于彼彼处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众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类同分,说名同分。谓同一种类。或有有情、由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音声覆蔽养命同分,说名同分。或有有情、由过失功德同分,说名同分。如杀生者、望杀生者;广说乃至诸邪见者、望邪见者;离杀生者、望离杀生者;乃至正见者、望正见者;从预流者乃至阿罗汉独觉、望预流等;菩萨望菩萨;如来望如来;如是更互说名同分。
二解 瑜伽五十六卷二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众同分?此复几种?答:依诸有情相似分位,立众同分。此复三种。所谓种类同分,自性同分,工巧业处养命同分。
三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众同分者:谓诸有情互相似性。
四解 雑集论二卷二页云: 众同分者: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于种种类者:于人天等种类差别。于自体相似者:于一种类性。
五解 五蕴论六页云:云何众同分?谓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
六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云何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七解 俱舍论五卷一页云:论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名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姓男女近事苾刍学无学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
八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七卷四页云:云何众同分?谓有情同分。犹如命根,体是一物;遍与一切身分为依。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唯无覆无记性。唯有漏。通三界。问:此众同分、为长养?为等流?为异熟?答:是异熟、及等流。非长养。非色法故。异熟者:谓趣同分等。如地狱趣、有情展转相似;乃至天趣等有情亦然。等流者:谓界同分等。如欲界有情、展转相似;乃至无色界等有情亦然。有说:异熟者:谓初生时得。如与父母等、展转相似。等流者:谓后时方得。如与沙门婆罗门等、展转相似。洲渚方土及族姓等有情同分、如理应知。有余师说:有情同分、通善不善无记性摄。谓四向四果有情同分、是善性摄。造五无间业有情同分、不善性摄。诸余同分、无记性摄。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法、虽有三种;而有情同分、唯无记摄。由此应知前说为善。问:若得众同分;彼舍众同分耶?答:应作顺前句。谓若得众同分;彼定舍众同分。有舍众同分,而不得众同分。谓阿罗汉般涅盘时。问:若死此生彼时,定舍众同分,得众同分耶?答:应作四句。有死此生彼,而不舍众同分,不得众同分。如地狱死,还生地狱;乃至天死,还生天等。有舍众同分,得众同分,而非死此生彼。谓入正性离生等位。有死此生彼,亦舍众同分,亦得众同分。谓地狱等死、生异趣等。有不死此生彼,亦不舍众同分,不得众同分。谓除前相。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众同分云何?谓有情同类性。
十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页云:诸有情类、同作事业,同乐欲因,名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皆有我爱,同资于食,乐欲相似。此平等因、名众同分。一一身内、各别有一。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姓男女近事苾刍学无学等种类差别,一一身内、有同事业乐欲定因、名众同分。此若无者;圣非圣等,世俗言说,应皆杂乱。诸异生性、异生同分,有何差别?同乐欲等因,说名彼同分。异生性者、能为一切无义利因。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我说愚夫无闻异生,无有少分恶不善乐,彼不能造。又世尊说:若来人中、得人同分。非异生性、于死生时,有舍得义。故异生性、与同分别。 - 朱芾煌
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众者大众,同者相同,分者一部分。意谓与大众相同的一部分,如人与人同,天人与天人同。《百法直解》谓:“众同分者,如人与人同,天与天同,彼此相似假立。”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众同分,类相似故,以万物各有同类,有人法之别。人同分有者,如天同分,天与天是一类。人同分,人与人是一类。法同分者,如心同分,以心王心所是一类。色同分,以十一色法是一类。故云依人法假立此名。”此即众生的共性或共因。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