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ntara^-bhava。又译作中阴、中蕴、中阴有。指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众生于生死(迷界)流转之过程,分四种阶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不断,此即七有。据俱舍论卷十载,“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间(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生有)的中间时期。此“中有身”即“识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故又称为意生身(梵manomayaka^ya,又作意成身);且专食香以资养其身,故称健达缚(梵gandharva,又作乾闼婆,意译为食香、寻香);又常希求、寻察次世当生之处,故称为求生(梵sam!bhavais!in );又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又称为起(梵abhinirvr!tti )。
中有之身,唯于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于无色界受生者则无此身。其中,于地狱等五趣受生者,其中有之身皆各异。据大宝积经卷五十六载,地狱之中有,容貌丑陋,如烧杌木;傍生之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之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之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之中有,形色鲜白;无色界天以无色之故,故无中有。又中阴之有情,或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复无足,皆随其先前之业,决定托生之处,其形色亦因之而定。又天界之中有,其头向上;人、傍生、鬼则横行而去;地狱之中有,头直向下。上述各种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犹如天眼,远观其生处。
又据俱舍论卷九载,中有身由极微细之物质所构成,其当生之趣由业所引,故其形量与所趣之本有的形状相似。此中,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岁之小儿,然诸根明利;菩萨之中有如盛年时,其形量周圆具诸相好,若入胎时,照百俱胝之四大洲等;色界中有之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由惭愧心之故,与衣俱生。菩萨之中有亦与衣俱生。又此中有身因极细微,故仅同类可相见,然若修得极净天眼者亦能得见。欲界之中有食极细之香气,故称健达缚(乾闼婆),然若少福者仅食恶香,多福者则食好香。另中有之业力强盛,具得最疾之业通,于投胎所在处一旦决定后,即使以不可思议之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法威德力等五力(唯识宗之教义,视为判断决定之五种力),亦不能改变之,此称为五力不可到。
同论又举出关于中有期间之诸多异说,大德法救(梵Dharmatra^ta )认为中有无定限,因命根非由别业所引,乃与所趣人等之众同分于一业,故生缘若未和合则中有恒存。世友论师却认为中有最多七日,若生缘未和合即数死数生。设摩达多则以中有期间最多为七七日(四十九日)。又毗婆沙师认为中有乐求生有,故不久住,速往结生。此外,自古以来即依婆沙等之说,将人死后之七七日间称为中阴。又由于中有期间共为四十九日,故产生七七四十九日诵经祈福之风习。即于人死后,每一个七日必诵经追荐,直至第七个七日即四十九日之满中阴为止。世俗每谓该期间乃亡魂懵懂茫然之际,故特于彼时为之祈求冥福。
另就中有之实存与否而论,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成实论卷三等所载,关于中有之有无,诸部之间论诤盛起,应理论者系依说一切有部之主张,认为中有实存。分别论者则依异部宗轮论之说,此说为大众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之主张,认为中有无存。又据大乘义章卷八本举出,大乘以中有为有无不定之说。然大乘法中举出无色界有中阴之说。另据释净土群疑论卷二,就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有之有无,举出二释,即:(一)人命终后坐于莲花之中,似同处胎,此为生有所摄,而非中有,故主张无。(二)人命终后非即受净土生有之身,必经中有而生于净土,故主张有。[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卷五十八、中阴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俱舍论卷八、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卷二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参阅“七有”96、“五力不可到”1044、“四有”1688、“有”2426)
(术语)四有之一。生死之果报有而非无,谓之有,现生与当生中间之果报谓之中有,又称中阴。中有者为灭当来之生之业所引生者,故中有之形如其所趣本有之形。欲界中有之量,如小儿年五六岁,然诸根明利。又色界中有之量,圆满如本有,衣服与体俱生,以惭愧之心增盛故也。其他欲界之中有,则以增长之无惭愧故而无衣。且欲界之中有,以香为食,因而称之为干闼婆。又天之中有仰头人,鬼畜生之三者,横而如人,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俱舍论九详说之。此中有有有无之论。见中阴条。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 陈义孝编
在生死二有中间生故,名为中有。瑜伽一卷十六页云: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卽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卽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卽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卽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卽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伎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
二解 杂集论五卷三页云:中有初相续剎那,唯无覆无记。以是异熟摄故。从此已后,或善,或不善,或无记,随其所应。除彼没心;以中有没心,常是染污。犹如死有。
三解 杂集论六卷十一页云:修净行者,中有生时,其相显现,如白练光,或如晴明夜分。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从无色界命终后位。亦名意生健达缚等。极住七日,或有中夭。或时移转。言意生者,谓受化生身。唯心为因故。香所引故。名健达缚。是随逐于香往受生处义。极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约速得生缘者说。若过七日,不得生缘;必定命终,还生中有。如是展转,乃至七返,更不得过。或时移转者:谓于此位,往余生处强缘现前;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时,由谤解脱邪见故;转生地狱中有。又住中有中,亦能集诸业。先串习力所引善等思现行故。又能睹见同类有情。谓先所共行善不善者。如于梦中,见已与彼现同游戏。又中有形,似当生处。如当生处前时有形而起故。又此中有、所趣无碍。如具神通,往来迅速。仍于生处有所拘碍。又此中有、于所生处,如称两头低昂道理,终没结生时分亦尔。又住中有中,于所生处,发起贪爱。亦用余烦恼为缘助。此中有身,与贪俱灭,羯逻蓝身,与识俱生。此唯是异熟。
四解 俱舍论八卷十三页云:此中何法说名中有?何缘中有,非卽名生?颂曰: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论曰:于死有后,在生有前,卽彼中间,有自体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故名中有。此身已起;何不名生?生谓当来所应至处。依所至义,建立生名。此中有身,其体虽起;而未至彼。故不名生。何谓当来所应至处?所引异熟,究竟分明,是谓当来所应至处。如彼卷十三页至十七页广说。
五解 如大毗婆沙论六十九卷四至七十卷十九页广说。
六解 发智论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诸蕴,中间诸有。 - 朱芾煌
为有情转生四有之一,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参阅“四有”条。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