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悟自我本具之佛性。三觉之一。(参阅“自觉觉他”2537)
(二)(?~1117)宋代曹洞宗僧。青州(山东益都)人,俗姓王。绍圣年间(1094~1098),从芙蓉道楷出家,得蒙印可。崇宁四年(1105),住南阳府(河南南阳)大乘山普严寺,并兼任十方净因禅院住持。政和五年(1115),迁于鹿门山。政和七年示寂,世寿不详。建塔于鹿门山,谥号“定慧禅师”。然据五灯会元续略卷一载,鹿门自觉出于天童如净门下,复传法于普照一办(希辨)。[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五]
(术语)三觉之一。见三觉条。
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佛具“三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佛,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即具备以上三觉,对迷者而得名。“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佛则朗然大觉。“觉他”异二乘:二乘自求出世,无兼利心,不能觉他;佛则大悲普度。“觉满”异菩萨:菩萨无明未尽,法性未圆,佛乃道穷妙觉。佛又称“智者”,智即觉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如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这个军队,历来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强调自觉遵守革命纪律。”又以自己感觉到为“自觉”,如:肺结核的初期,病症不很显著,病人每不自觉。(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