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又作资粮地、资粮道、集大聚位。即为趋往无上菩提,于地前初阿僧祇劫修集施戒等种种诸善以为福智之资粮,此一阶位即称资粮位。然于此一阶位未修真如观,未能伏除能取、所取等二取之种子,而有烦恼、所知等二障,故所求之菩提、所修之行等皆广大难修,于修行时,易生三种退屈,即:(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故须以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省己意乐能修施等、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等三事练磨自心,勇猛不退来对治之。于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合并资粮、加行二阶位,称为信乐位。
另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举出十三种资粮道,即:(一)自圆满,谓得人身而诸根无缺,已得净信,远离诸业障。(二)他圆满,谓遇诸佛出世,闻正法而证之,并能对他人教授一己之所证。(三)善法欲,谓闻正法而得净信,其后即出家学道。(四)戒律仪,谓安住于具足戒而守护别解脱律仪。(五)根律仪,谓住于正念,守护六根,尽量防遮各种过失之缘。(六)于食知量,谓思择段食之过患,仅为维持色身而进用适量之食物。(七)于初夜、后夜常勤悟寤,修习瑜伽,远离缠盖,于善法之中,其心恒常勇猛精进。(八)住于正知,谓于往还、屈伸、饮食、语默等一切时、一切行之中,均如量如理,住于正知中。(九)善友性,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心无厌倦,并为他人宣说正法。(十)闻思正法,谓善能观察思惟佛或佛弟子所说之法。(十一)无障碍,谓远离一切障碍正法者。(十二)修惠舍,谓住于无贪之心,常行施舍一切物。(十三)沙门庄严,谓具足正信无谄、少欲聪慧、柔和贤善等沙门之功德。[成唯识论卷九、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
(术语)唯识五位之一。见五位条。
唯识五位之一。见五位条。 - 陈义孝编
成唯识论七卷二十一页云: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二解 成唯识论九卷三页云: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如彼卷三页至五页广说。 - 朱芾煌
资粮位者,资,资助,粮,粮食也。人远行必假粮食而资助,则欲证果者,必以善根功德为资粮,以资助自身也。位有三,亦称三贤位。
初,五停心观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四、多痴众生因缘观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
二、别相念观 与前文四念处同。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三、总相念观
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 三、观心无常身受法亦无常
二、观受是苦身心法皆是苦 四、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
但此位中,惟观苦谛,伏烦恼惑。 - 明·杨卓
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唯识行菩萨,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够,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观念等观行,而是客观的散心事相——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等福智资粮。
《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六颂,即指资粮位而说的:“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成唯识论》解释此颂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又谓:“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所谓二取,是能取所取。随眠,又名习气,亦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由于初修唯识行,其抉择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灭二取随眠,故未能住于唯识性中也。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