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作意?作意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阿含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作意”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作意”的解释

  梵语manaska^ra,  manasi-ka^ra  或  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七将作意分为三种:(一)自相作意,谓观某物有独自之相(自相)时之作意;如观色有变碍之相。(二)共相作意,谓观四谛之十六行相是共通于诸法之相时之作意。(三)胜解作意,即作不净观等种种观想时之作意。又欲界有闻所成、思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色界有闻所成、修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无色界仅有修所成、生所得等两种作意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载,诸瑜伽师若欲离于欲界之欲而勤修观行者,须经由下列七种作意方能离欲,即: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七谓,于根本等六心生起之后,继之则生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等十一种之作意。六门教授习定论则举出励力荷负作意、有间荷负作意等四种作意。显扬圣教论卷三则谓,修无量之三摩地门,会生起有情无量作意、世界无量作意等五种作意,又缘七种遍满真如,则会生起流转真如作意、实相真如作意等七种作意。[成唯识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阅“三种作意”65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作意”的解释

  (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作意”的解释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作意”的解释

  瑜伽三卷七页云:作意云何?谓心回转。又云:作意作何业?谓引心为业。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二页云: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作意作何业?谓于所缘,引心为业。
  三解  显扬一卷三页云:作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动心为体,引心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经中说:若于此作意;卽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卽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又说: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识生。
  四解  成唯识论三卷二页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有说:令心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应非遍行。不异定故。
  五解  集论一卷五页云:何等作意?谓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六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七解  广五蕴论四页云: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八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作意、谓能令心警觉。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作意云何?谓心警觉性。此有三种。谓学作意、无学作意、非学非无学作意
  十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作意云何?谓牵引心、随顺牵引、思惟牵引、作意造意、转变心、警觉心,是名作意
  十一解  界身足论上二页云:作意云何?谓心引于随引、等随引、现作意、已作意、当作意、警觉心;是名作意
  十二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六页云:作意、谓能令心警觉;卽是引心趣境为义。亦是忆持曾受等。此有三种。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七有学身中无漏作意,名学。阿罗汉身中无漏作意,名无学。一切有漏作意,名非学非无学。 - 朱芾煌

【阿含辞典】对“什么是作意”的解释

1.注意。2.思惟。 - 庄春江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作意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