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序
卷第八(译经苻秦姚秦)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前后二秦苻姚世录者。此等亦是权霸时君弘法主也。自晋室渡江匈奴焚[名*隹]。伊瀍泾渭非复帝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其在斯乎。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赵乱据有关西。子孙乘机继立称帝。号秦都长安。至第三主讳永固。生有神光从天属地。铭见其背曰草付臣。遂改符氏。永固立后十有六年。时太史奏。有德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王。永固因求龟兹国鸠摩罗什婆。襄阳弥天释道安等。时安属晋攻南阳得安每与同辇。询访政治兼敷释典。征西取什。而什未到。永固已薨。六主四十四年入后秦。姚苌西戎羌。因时继立。仍都长安。改为常安。至其子兴弘始三年春。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一园葱悉变为薤。咸称嘉祥。应有智人来入国瑞。冬什到。雍兴加礼遇待以国师。崇敬甚隆。大阐经论。震旦宣译盛在此朝。四方沙门云奔凑集。先是长安自前汉废到符秦兴。其间三百三十一载。旷绝朝市民俗荒芜。虽数伽蓝归信鲜寡。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及逍遥园二处翻译。法宝远被瑞验若兹。因立僧官俸侍中袟。置两都录缉五部僧。昭玄之兴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术稍整。大寺因尔成四伽蓝。草堂本名即为一寺。草堂东常住寺。南京兆王寺。京兆后改安定国寺。安定国西为大乘寺。边安定左天街东畔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孙三主三十二年。为晋所灭。其地入魏。合二秦纪七十六年。以后秦立一十二年。西秦干归方灭符崇。依甲子推故相交入。起符健立皇始元年。当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岁。至姚泓永和二年。是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巳。国纪历编实六十四载。华戎释种一十六人。合出经论传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一十四卷。总结以为符姚二秦世录云尔
(符秦)沙门昙摩持 二部(二卷戒本坛文)
沙门释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昙摩蜱 一部(五卷经)
沙门鸠摩罗佛提 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难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集论)
沙门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三部(六十卷阿毗昙等)
沙门释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录)
(姚秦)沙门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沙门昙摩耶舍 二部(二十一卷阿毗昙)
沙门弗若多罗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鸠摩罗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沙门佛驮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
沙门释僧肇 四部(四卷论)
沙门释僧睿 一部(一卷录目)
沙门释道恒 一部(一卷论)
(符秦)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教授比丘二岁坛文一卷(僧纯于龟兹国得来佛念执文译语。慧详笔受。见宝唱录)
右二部合二卷。晋简文世。西域三藏律师昙摩持。秦言法慧。共竺佛念于长安译。慧详笔受
比丘尼大戒本一卷
右一卷。晋简文帝世。律师释慧常共昙摩持竺佛念等。于长安译。录乃不载。所出部若讨应多是十诵戒本
摩诃钵罗般若波罗蜜经五卷(建元十八年译或七卷见僧睿二秦录)
右一经五卷。晋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门昙摩蜱。秦言法爱。执大品梵本。竺佛念译为秦文。亦云长安品。从所出处为名。是外国经抄
四阿含暮抄经二卷(建元十四年出)
右一经二卷。晋孝武帝世。西域三藏沙门鸠摩罗佛提。秦言童觉。于邺寺译。佛提执梵本。竺佛念佛护等译为秦文。沙门僧导昙救僧睿等笔受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出第一译。竺佛念笔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为秦武威太守赵文业出。是第一译。沙门慧嵩竺佛念等笔受。见僧睿二秦录僧祐及宝唱并载)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一卷(亦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建初二年二月八日。于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出。见二秦录。一本无经字。此应入后秦从多附少)
僧伽罗刹集二卷(佛灭后七百年僧伽罗刹造见宝唱录)
三法度二卷(与晋世僧伽提婆出者小异)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晋孝武帝世。兜佉勒国三藏法师昙摩难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长安。诵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写为梵文。到二十年为符主译。作五十九卷。时属慕容冲及姚苌反乱。关内危阻未过委悉。难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难。遇缘也勤就。可重可悲
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婆须蜜经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论)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宾三藏法师僧伽跋澄。秦言众现。旧诵婆罗门梵本甚熟利。昙摩难提先录为梵文。佛图罗刹传译。沙门慧嵩沙门智敏秘书郎赵文业笔受为秦言
阿毗昙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毗昙。竺佛念传语。沙门慧力僧茂等笔受。佛灭后三百余年迦旃延阿罗汉造。或二十卷)
阿毗昙心一十六卷(建元末于洛阳出。见僧睿二秦录)
毗婆沙阿毗昙一十四卷(亦云广说。同在洛阳出。见二秦录)
右三部合六十卷。罽宾三藏法师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盖梵之楚夏耳。秦言众天。晋简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于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译中增二阿含及三法度等。时属戎难译未详悉道安弃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帖提婆乃与道安同学。释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久转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难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译前经。如是少时后秦姚兴法事甚盛。法和西归提婆南渡。故前后本文小不同
般若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门注解二卷
阴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难二卷
光赞折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尽解一卷
道行集异注一卷 小十二门注解一卷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密迹持心二经甄解一卷
贤劫诸度无极解一卷
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众经十法连杂解一卷 义指注解一卷
九十八结连约通解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混然淆杂为录一卷
答法将难一卷 西域志一卷
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门释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卫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执劳作役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还以经归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也。安答已诵经讫。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敬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晋怀愍世。避难西东初遇佛图澄。澄见嗟叹与语终日。众方敬伏。后至襄阳大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而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乃穷览经典钩深致远遂注述前件二十余部。序致渊富妙尽奥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时襄阳有习凿齿者。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藉安高名早着。已致书通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齿后饷梨十枚正值众食。安手自割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高平却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损米弥觉有待之为烦。而汉魏至晋经来稍多。其传述经人名字弗说。后生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目名表其时世。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符主远承。故命符丕将十万众攻取襄阳获释道安。安既还长安住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符主尝出命安升辇同载。有谏讥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况舆辇之荣。岂称其德。安谏不听南征。帝不从果败云。安每称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经唯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继者也。叉罗支越斲凿之巧者也。夫圣贤导达正可勖励。龟镜以书诸绅永为鉴诫。但称梵为胡。言小伤本。窃所未承耳
(姚秦)出曜经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宝唱录等。或云论)
菩萨璎珞经一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或十三卷)
十住断结经一十一卷(第二出。与汉世竺法兰所译八卷者小异。见二秦录及高僧传。或十卷)
鼻柰耶经一十卷(或云戒因缘经。沙门昙景笔受。见释道安经序)
十地断结经一十卷(第二出)
菩萨处胎经五卷(亦直云胎经。见二秦录及高僧传)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或四卷亦名大云经)
持人菩萨经三卷 菩萨普处经三卷
璎珞本业经二卷 中阴经二卷(见二秦录及高僧传)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一卷(第二出与昙摩难提译者小异。或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十诵比丘尼戒所出本末经一卷(僧纯于拘夷国得本。佛念译文烦后竺法汰删改正之。见宝唱录)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晋孝武帝世。凉州沙门竺…
《历代三宝纪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