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叁寶紀》序
卷第八(譯經苻秦姚秦)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前後二秦苻姚世錄者。此等亦是權霸時君弘法主也。自晉室渡江匈奴焚[名*隹]。伊瀍泾渭非複帝京。夫子有雲。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在斯乎。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趙亂據有關西。子孫乘機繼立稱帝。號秦都長安。至第叁主諱永固。生有神光從天屬地。銘見其背曰草付臣。遂改符氏。永固立後十有六年。時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中國。得之者王。永固因求龜茲國鸠摩羅什婆。襄陽彌天釋道安等。時安屬晉攻南陽得安每與同辇。詢訪政治兼敷釋典。征西取什。而什未到。永固已薨。六主四十四年入後秦。姚苌西戎羌。因時繼立。仍都長安。改爲常安。至其子興弘始叁年春。有樹連理生于廟庭。逍遙一園蔥悉變爲薤。鹹稱嘉祥。應有智人來入國瑞。冬什到。雍興加禮遇待以國師。崇敬甚隆。大闡經論。震旦宣譯盛在此朝。四方沙門雲奔湊集。先是長安自前漢廢到符秦興。其間叁百叁十一載。曠絕朝市民俗荒蕪。雖數伽藍歸信鮮寡。叁千德僧同止一處。共受姚秦天王供養。世稱大寺非是本名。中構一堂權以草苫。即于其內及逍遙園二處翻譯。法寶遠被瑞驗若茲。因立僧官俸侍中袟。置兩都錄緝五部僧。昭玄之興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術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草堂本名即爲一寺。草堂東常住寺。南京兆王寺。京兆後改安定國寺。安定國西爲大乘寺。邊安定左天街東畔八隅大井。即舊大寺之東廚供叁千僧之甘泉也。子孫叁主叁十二年。爲晉所滅。其地入魏。合二秦紀七十六年。以後秦立一十二年。西秦幹歸方滅符崇。依甲子推故相交入。起符健立皇始元年。當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歲。至姚泓永和二年。是晉安帝義熙十叁年丁巳。國紀曆編實六十四載。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出經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一十四卷。總結以爲符姚二秦世錄雲爾
(符秦)沙門昙摩持 二部(二卷戒本壇文)
沙門釋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門昙摩蜱 一部(五卷經)
沙門鸠摩羅佛提 一部(二卷經)
沙門昙摩難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集論)
沙門僧伽跋澄 叁部(二十七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 叁部(六十卷阿毗昙等)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錄)
(姚秦)沙門竺佛念 一十叁部(八十六卷經論)
沙門昙摩耶舍 二部(二十一卷阿毗昙)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門鸠摩羅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經論傳)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經律戒)
沙門釋僧肇 四部(四卷論)
沙門釋僧睿 一部(一卷錄目)
沙門釋道恒 一部(一卷論)
(符秦)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教授比丘二歲壇文一卷(僧純于龜茲國得來佛念執文譯語。慧詳筆受。見寶唱錄)
右二部合二卷。晉簡文世。西域叁藏律師昙摩持。秦言法慧。共竺佛念于長安譯。慧詳筆受
比丘尼大戒本一卷
右一卷。晉簡文帝世。律師釋慧常共昙摩持竺佛念等。于長安譯。錄乃不載。所出部若討應多是十誦戒本
摩诃缽羅般若波羅蜜經五卷(建元十八年譯或七卷見僧睿二秦錄)
右一經五卷。晉孝武帝世。天竺叁藏沙門昙摩蜱。秦言法愛。執大品梵本。竺佛念譯爲秦文。亦雲長安品。從所出處爲名。是外國經抄
四阿含暮抄經二卷(建元十四年出)
右一經二卷。晉孝武帝世。西域叁藏沙門鸠摩羅佛提。秦言童覺。于邺寺譯。佛提執梵本。竺佛念佛護等譯爲秦文。沙門僧導昙救僧睿等筆受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出第一譯。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爲秦武威太守趙文業出。是第一譯。沙門慧嵩竺佛念等筆受。見僧睿二秦錄僧祐及寶唱並載)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亦雲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建初二年二月八日。于安定城。爲尚書令姚旻出。見二秦錄。一本無經字。此應入後秦從多附少)
僧伽羅刹集二卷(佛滅後七百年僧伽羅刹造見寶唱錄)
叁法度二卷(與晉世僧伽提婆出者小異)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晉孝武帝世。兜佉勒國叁藏法師昙摩難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長安。誦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寫爲梵文。到二十年爲符主譯。作五十九卷。時屬慕容沖及姚苌反亂。關內危阻未過委悉。難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難。遇緣也勤就。可重可悲
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雲是集論)
僧伽羅刹集經叁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叁十日出)
右叁部合二十七卷。晉孝武帝世。罽賓叁藏法師僧伽跋澄。秦言衆現。舊誦婆羅門梵本甚熟利。昙摩難提先錄爲梵文。佛圖羅刹傳譯。沙門慧嵩沙門智敏秘書郎趙文業筆受爲秦言
阿毗昙八犍度叁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毗昙。竺佛念傳語。沙門慧力僧茂等筆受。佛滅後叁百余年迦旃延阿羅漢造。或二十卷)
阿毗昙心一十六卷(建元末于洛陽出。見僧睿二秦錄)
毗婆沙阿毗昙一十四卷(亦雲廣說。同在洛陽出。見二秦錄)
右叁部合六十卷。罽賓叁藏法師僧伽提婆。或雲提和。此蓋梵之楚夏耳。秦言衆天。晉簡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于長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昙摩難提譯中增二阿含及叁法度等。時屬戎難譯未詳悉道安棄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帖提婆乃與道安同學。釋法和俱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久轉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難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譯前經。如是少時後秦姚興法事甚盛。法和西歸提婆南渡。故前後本文小不同
般若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門注解二卷
陰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難二卷
光贊折中解一卷 光贊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盡解一卷
道行集異注一卷 小十二門注解一卷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密迹持心二經甄解一卷
賢劫諸度無極解一卷
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衆經十法連雜解一卷 義指注解一卷
九十八結連約通解一卷
叁十二相解一卷
叁界混然淆雜爲錄一卷
答法將難一卷 西域志一卷
綜理衆經目錄一卷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門釋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衛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蔭爲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鄰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爲師之所重。執勞作役曾無怨色。笃性精進齋戒無阙。數歲之後方啓師求經。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經入田。因息就覽。暮還以經歸師。更求余者。師曰。昨經未讀今複求也。安答已誦經訖。師雖異之。而未信也。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萬言。赍之如初。暮複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而敬異之。後爲受具戒。恣其遊學。晉懷愍世。避難西東初遇佛圖澄。澄見嗟歎與語終日。衆方敬伏。後至襄陽大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而未通。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安乃窮覽經典鈎深致遠遂注述前件二十余部。序致淵富妙盡奧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時襄陽有習鑿齒者。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藉安高名早著。已致書通好。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爲名答。齒後饷梨十枚正值衆食。安手自割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高平卻超遣使遺米千斛。修書累紙。深致殷勤。安答書雲。損米彌覺有待之爲煩。而漢魏至晉經來稍多。其傳述經人名字弗說。後生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目名表其時世。诠品新舊撰爲經錄。衆經有據實由其功。符主遠承。故命符丕將十萬衆攻取襄陽獲釋道安。安既還長安住五重寺。僧衆數千大弘法化。符主嘗出命安升辇同載。有谏譏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況輿辇之榮。豈稱其德。安谏不聽南征。帝不從果敗雲。安每稱譯梵爲秦有五失本叁不易也。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衆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叁者胡經委悉至于歎詠丁甯反覆。或叁或四不嫌文煩。而今裁斥。叁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經叁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疊察疊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豈將不知法者猛乎。斯叁不易也。涉茲五失經叁不易。譯胡爲秦。讵可不慎乎。正當以不開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複嫌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雲。前人出經唯支谶世高審得胡本難繼者也。叉羅支越斲鑿之巧者也。夫聖賢導達正可勖勵。龜鏡以書諸紳永爲鑒誡。但稱梵爲胡。言小傷本。竊所未承耳
(姚秦)出曜經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寶唱錄等。或雲論)
菩薩璎珞經一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或十叁卷)
十住斷結經一十一卷(第二出。與漢世竺法蘭所譯八卷者小異。見二秦錄及高僧傳。或十卷)
鼻柰耶經一十卷(或雲戒因緣經。沙門昙景筆受。見釋道安經序)
十地斷結經一十卷(第二出)
菩薩處胎經五卷(亦直雲胎經。見二秦錄及高僧傳)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或四卷亦名大雲經)
持人菩薩經叁卷 菩薩普處經叁卷
璎珞本業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見二秦錄及高僧傳)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第二出與昙摩難提譯者小異。或雲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經一卷(僧純于拘夷國得本。佛念譯文煩後竺法汰刪改正之。見寶唱錄)
右一十叁部合八十六卷。晉孝武帝世。涼州沙門竺…
《曆代叁寶紀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