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叁寶紀》序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佛念。識朗通敏少好遊方。家世西河。洞華戎語。前秦符氏建元年初來入長安。時秘書郎趙正請僧伽跋澄及昙摩難提等。出衆經論。當世名僧莫能傳譯。衆鹹推念。二合文顯念之譯功。自漢世來安高支謙之後莫踰于念。故符姚二代爲譯人之宗。關內名僧鹹共嘉尚。其後自出所件如前。高僧傳中唯載五部。其外八部彰別雜錄。故備列之
舍利弗阿毗昙叁十卷(或二十卷。僧祐又雲。毗婆沙出。房撿。傳乃是耶舍。今據傳爲正故改之。見寶相錄)
差摩經一卷(晉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爲清信女張普明譯。此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右二部合叁十一卷。晉安帝世。罽賓叁藏法師昙摩耶舍。秦言法稱。耶舍是名稱。而高僧傳乃雲。法明從聲爲字。于理小僻。義熙中入長安。共天竺沙門昙摩掘多。秦言法藏。以秦弘始九年初爲姚興書出梵文。至十六年秋翻譯方訖。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釋道標製序
十誦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出。見二秦錄)
右一部合五十八卷。晉安帝世。罽賓叁藏律師弗若多羅。秦言功德華。以戒節見稱。曆遊行化。羅既至止。姚興即召。常安名德六百余僧。延請多羅憩于中寺。誦出十誦律梵本。鸠摩羅什度爲秦文。叁分獲二未竟。而多羅奄然終卒。衆鹹痛惜。什後又共昙摩流支。秦言法希。續譯都訖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叁十卷(舊二十七卷。僧睿二秦錄雲。譯大品時。大秦天王姚興自執舊本。什執梵文。竺佛念傳語。僧睿肇筆受。並製序。以此知先譯今叁十卷)
大方等大集叁十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谶譯二十七卷者小異。見李廓錄今別錄及二秦錄。題上並有新字。知舊出明矣。今有六十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第二出見別錄)檢諸罪福經一十卷(見別錄)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僧睿筆受。見二秦錄。與七卷菩提經本異出別錄僧睿製序同)
華首經一十卷(一名攝善根名。弘始八年譯。見二秦錄)
妙法蓮華經七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僧睿筆受。並製序。第二譯與晉世法護正法華同本異出相去垂百年見二秦錄)
賢劫經七卷(弘始四年叁月五日出。與法護所譯大同小異昙恭筆受見二秦錄。一名賢劫叁昧經。一名賢劫定意經凡叁名)
十住經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譯。或四卷見二秦錄)
思益經四卷(亦雲思益梵天所問經。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于逍遙園出。第二譯。與法護所出。勝思惟經本同出異見二秦錄睿製序)
大樹緊那羅經四卷(第二出。與支谶屯真陀羅尼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又略廣)
持世經四卷(第二出。與法護持人菩薩所問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小廣見二秦錄)
維摩诘經叁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是第四譯。與佛調支謙法護等出者大同小異。僧肇筆受。見二秦錄。什自注解。睿製序)
佛藏經叁卷(亦名選擇諸法經。或四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錄)
菩薩藏經叁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心經。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稱揚諸佛功德經二卷(一名集華經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禅經叁卷(一名菩薩禅法經與坐禅叁昧經同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見二秦及寶唱錄)
禅秘要經叁卷(見別錄。或無經字。或雲一卷)
禅法要經叁卷(先譯弘始九年重校正僧睿製序)
阿阇世經二卷(見別錄)
阿蘭若習禅法經二卷(見別錄。或無經字。與坐禅叁昧經同本異出)
禅要經二卷(一名禅法要解。見別錄)
發菩提心經二卷(見李廓錄)
自在王經二卷(弘始九年于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第一出。僧睿筆受並製序。與大集自在王品不同。長五證文句出沒互有多少。見二秦錄)
善信摩诃神咒經二卷(見李廓錄)
菩薩诃色欲經一卷
首楞嚴經二卷(第七出。與支谶支謙白延法護叔蘭及勇伏定二經等本並同別譯。又蜀及後出二本。合九譯文各異)
梵網經二卷(弘始八年于草堂寺。叁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叁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見經前序僧肇筆受)
大善權經二卷(見李廓錄)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見二秦錄)
無量壽經一卷(一名阿彌陀經。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是第五譯。與支謙康僧铠白延法護等出兩卷者本同文廣略小異見二秦錄)
彌勒下生經一卷(亦雲彌勒受決經見二秦錄)
彌勒成佛經一卷(弘始四年出。是第二譯。與法護出者大同小異見二秦錄)
金剛般若經一卷(佛在舍衛國者是。見二秦錄)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別錄。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出者文少異)
菩提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所問菩提經。一名菩提無行經。一名伽耶頂經)
遺教經一卷(一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十二因緣經一卷
雜譬喻經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菩薩呵色欲經一卷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文殊悔過經一卷
比丘應法行經一卷(出長阿含。祐注入疑錄)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一卷(亦名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大方等頂生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大頂王經本同文少異)
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在逍遙園出。並結界場法悉備具)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第二出。法護出菩薩十地同本異出)
佛弟子化魔子偈頌經一卷(出大集)
開化魔經一卷
太白魔王堅信經一卷(出大集)
魔業經一卷 過魔法界經一卷(出大集)
佛問阿須輪大海有減經一卷
魔王變身經一卷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經一卷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一卷
佛迹見千輻輪相經一卷
佛臍化出菩薩經一卷
往古生和佛國願行法典經一卷
佛謦欬徹十方經一卷(出大集)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經一卷
佛變時會身經一卷 無量樂佛土經一卷
王後爲蜣螂經一卷
佛心總持經一卷(與生經所出心總持經小異)
猕猴與婢共戲致變經一卷
水牛王經一卷(出生經) 雀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兔王經一卷(出生經)
菩薩身爲鴿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佛昔爲鹿王經一卷 牧牛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問持經得幾所功德經一卷
觀世音經一卷(出新妙法蓮華經)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一卷(已上叁十二經。並見別錄雲什重譯)
燈指因緣經一卷 觀普賢菩薩經一卷
睒本起經一卷(亦雲睒經)
觀佛叁昧經一卷 寶網經一卷
樂璎珞莊嚴經一卷
請觀世音經一卷(已上七經見李廓錄雲什譯)
思惟要略法經一卷(或無經字) 持地經一卷
菩薩戒本一卷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第二出。與昙摩持出者小異)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六年五月于逍遙園出。僧睿筆受並製序。見二秦錄。什雲。若具足翻應有千卷。秦人識弱故略之。十分存一)
般若經論集二十卷(見吳錄)
十住毗婆沙一十二卷(龍樹菩薩造)
成實論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昙略筆受。見二秦錄。此論佛滅後八百余年诃梨跋摩造)
大莊嚴論一十卷(馬鳴菩薩造)
十住論一十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譯未訖第一卷末。似六度集經。見二秦錄)
中論八卷(或四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出。見二秦錄僧睿製序)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弘始六年出。見二秦錄)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見寶唱錄。僧睿製序)
馬鳴菩薩傳一卷 龍樹菩薩傳一卷
提婆菩薩傳一卷 實相論一卷(什自著)
右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晉安帝世。天竺國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婆。秦言童壽。弘始叁年冬到常安。秦王姚興厚加禮遇。乃延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敕令僧[契-大+石]集諸沙門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持梵本。興自執舊經以相仇校。新文異舊義悉圓通。衆心惬伏。故二秦錄稱。什所定者爲新大品。即知有舊明矣。諸如此例有二十余部。並標新字在于題首。後人年遠多省新字。今蓋悉無。然興之世大盛宣譯。卑萬乘之心尊叁寶之教。興既虛襟崇仰佛法。恒于大寺草堂之中供叁千僧。與什參定新舊諸經。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時有僧睿法師。甚爲興知。什所譯經睿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受決品雲。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曰。此語與西域義乃同。但在言過質。睿應聲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而睿與什共相開發。皆此類也。什又爲興著實相論及注維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嘗歎曰。吾操筆著摩诃衍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此秦地深識者寡。折翮于此將何所論。嘗聽秦僧道融講新法。華乃歎曰佛法之興融其人也。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辯多學。西土俗書罕不披誦。而爲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佛法。乃即慨然謂其徒曰。甯可偏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今吾等正化之典。不洽東國。因遂乘駝負書遠涉來入常安。姚興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而婆羅門乃啓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故遠來。請與秦僧捔其辯力。隨其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于時關中四方僧衆。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謂融曰。此之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豈可得使無上大道在于吾徒爲彼而屈。良可悲哉。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則是我等法輪摧軸。豈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道融自顧才力不減。而彼西域外道經書未盡披讀。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一披即誦。其後克日將就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會。關中僧衆近遠必集。爾時道融與婆羅門擬相詶抗。鋒辯飛玄彼所不逮。時婆羅門雖自覺知辭理已屈。然意猶以廣讀爲本。道融乃列其所讀書。並更通論秦地經史。名目卷部。叁倍多之。什仍乘勢因嘲之曰。君可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辛苦遠來。婆羅門心慚愧悔伏頂禮融足。旬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興鸠摩羅什道融力焉。融後還彭城常講說相續。聞道至者千有余人。依隨門徒數盈叁百。性不狎諠。常登樓披玩。殷勤善誘。畢命弘法。後卒于彭城。春秋七十四矣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竺佛念筆受。見二…
《曆代叁寶紀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