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祖历代通载》

「史传部」经文2036卷49页码:P0477
元 念常集

  《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三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八。阇维焰如莲花开合。牙齿目睛不灰。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至是爆然飞去。收灵骨建塔焉

  (庚寅) 金国世宗真仪皇后出家为尼建垂庆寺度尼百人赐田二百顷

  ○西夏乾祐元年

  (十七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灵隐瞎堂惠远禅师奉诏见选德殿。师奏曰(臣)生西蜀眉山。游方逾四十年在山间。恭闻陛下即位以来。日应万机道冠千古。覆护教法契合龙天。是谓以佛心而治天下(臣)嗣法佛果圆悟禅师。上曰。圆悟是谁。奏曰(臣)之师名克勤。太上皇帝驻跸维杨时赐号也。上曰。恨昔不见。其杲老如何。奏曰。与(臣)同出圆悟之门。上赐坐。上问曰。如何免得生死。奏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上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但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上曰。悟后如何。曰悟了始知。陛下所问与(臣)所奏悉皆不是。上曰。一切处不是如何。奏曰。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上大悦。师复奏曰。古德道无所是是菩提。上曰。即心即佛如何。曰目前无法。陛下唤什么作心。上曰。如何是心。师正身叉手而立曰。只者是。上笑。徐问德山临济机缘。师具奏之。复奏曰。悟后千句万句乃至一大藏教。只是一句。上曰。是那一句。奏曰。好语不出门。上曰。不与万法为侣可参乎。奏曰。老庞致此一问。惊天动地。驱山塞海。超古今脱是非。离言说绝依倚。如陛下至尊至贵。大道本然。上曰。得道者谁。奏曰。学道之人随其器量浅深。验在意表。得底人他亦自知时节。学佛者众机缘亦广。恐劳圣听。不敢具奏。遂谢恩下殿。上曰。后更要说话在。奏曰。谨领圣训(乙未正月初五入寂)帝制原道论。其文曰。朕观韩愈原道。因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绌。未有能辩之者。且文繁而理迂。揆圣人之用心则未昭然矣。何则释氏专穷性命弃外形骸不著名相。而于世事自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然尚立戒。曰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如此于仲尼何远乎。夫子从容中道圣人也。所为孰非仁义。又乌得而名焉。譬如天地运行阴阳循环之无端。岂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此圣人强名之耳。亦犹礼乐仁义之别。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彼杨雄谓老氏槌仁义灭礼乐。今迹老子之书。其所宝者三。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曰。温良恭俭让。又唯仁为大。老子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曰不敢为天下先。岂非逊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相遍举。所贵者清净宁一。而于孔圣果背驰乎。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心身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织机杼而耕。后世徒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曰当如之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也。唯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论也

  (十八) 帝尝于选德殿制观音赞。赐上竺刻于石。有词曰。猗欤大士。本自圆通。示有言说。为世之宗。明照无二。等观以慈。随感即应。妙不可思

  (壬辰) 正月驾幸灵隐。八月七日诏灵隐径山天竺集内观堂斋。宣灵隐惠远。入东阁赐坐。咨论法要。十月三十特赐远号佛海禅师

  (甲午) 诏赐内帑二万缗。付上竺建藏殿。赐经一藏。命皇太子书殿榜。曰法轮宝藏

  (乙未) 淳熙○诏赐(上竺白云堂 印灵隐直指堂印)

  (十九 丙申) 特旨福州东禅刊天台宗教部同大藏流通

  (庚子) 金国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命玄冥顗公开山赐田设会度僧万人

  (二十 癸卯) 淳熙九年二月十九日。沙门可观卒。字宜翁。华亭戚氏。年十六具戒。依南屏精微师。闻车溪择卿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玉惠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符延。阅两载以疾反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则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淳熙七年皇子魏王牧四明(讳恺谥惠宪王孝宗次子)用月堂遗书之荐。请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抵行在所而闻王薨。师在天竺受请曰。王旨如生。岂当有辞。遂行至南湖。众见行李寂寂。莫不叹服。不二载复归当湖竹庵。无疾而逝。寿九十一。大惠先没二十年矣

  (二十一 癸卯) 帝注圆觉经。二月遣中使。赍赐径山住持宝印。刊行

  (甲辰) 金大定二十四年二月。大长公主降钱三百万。建昊天寺。给田百顷。每岁度僧尼十八

  (二十二 乙巳) 宋遣致仕黄门侍郎宇文虚中别号龙溪居士奉使

  金国。诏请留仕翰林承旨。对越谈论。多引儒书证成释理。累赠金帛。受以给贫。囊无挑药。金朝仪礼皆公定制。寿一百八岁。无疾跏趺援笔朗吟而往。词曰。去国匇匇几度年。公私无事两忻然。当时议论何能固。今日机关别有缘。万事已从前世订。英名留付好人传。孤身不作往来计。须信胸中别有天

  (二十三 庚戌) 光宗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四。自东宫受禅。尊孝宗为寿皇。在位五年)改年绍熙

  金国章宗璟立(显宗允恭子允恭未立而卒。帝以皇太孙即位。荒于酒色。大金之业堕焉)改年明昌

  (二十四 辛亥) 大朝太祖成吉思皇帝是年起兵

  (癸丑) 是年十二月布衣王孝礼言。今年冬至日影表当在十九日壬午而会。元历乃在二十日癸未系差一日。乞将修内作所掌铜表圭。付太史局。则验从之

  金国明昌四年。诏请万松长老于禁庭升座。帝亲迎礼。闻未闻法。开悟感慨亲奉锦绮。大僧祇支诣座授施。后妃。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以奉供养。建普度会施利异常。连日祥云连绵天际。从此年丰讴歌满路。每岁设斋常感祥瑞(万松洞下宗人)章宗驾游燕之仰山。御题有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之句(十月杀世宗第六子允蹈)

  (甲寅) 宋光宗禅位于太子。是为宁宗

  金允蹈子爱王大办。是年正月举五国城叛。求

  大朝兵援。金兵屡败。金亡之始也

  (二十五) 净慈肯堂彦充禅师(於潜盛氏子。法嗣东林卍庵颜公)

  夔府卧龙破庵祖先禅师(广安王氏)

  径山痴绝道冲禅师(武信长江荀氏)

  (二十六 乙卯) 宋宁宗立。名扩(光长子。初封嘉王。孝宗崩。光疾甚。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密建翼戴之议。知宪圣太皇太后以宗社为忧。将白事而难其人。有知合门事韩侘胄者。琦之曾孙。而太皇女弟之子也。乃因以入白太皇垂帘引嘉王入即位)改年庆元(三月朔日有食之○自虹贯日○雨土)

  (丙辰) 金国改年承安(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员)

  (丁巳) 金境内大旱。山东盗起○特诏万松住仰山。升堂有偈曰。莲宫特作梵宫修。圣境还须圣驾游。雨过水澄禽泛子。霞明山静锦蒙头。成汤也展恢天网。吕望稀垂浸月钩。试问风光甚时节。黄金世界桂花秋

  (庚申) 爱王合大兵陷金上都围和龙

  (辛酉) 宋改嘉泰○(吴曦入蜀)○金改泰和○(耶律德寿叛击走之)

  (二十七 壬戌) 灵隐松源禅师入寂。名崇岳。生于处州龙泉吴氏。自幼卓荦不凡。处群儿中未尝嬉宕。稍长闻出世法慕向之。年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于大明寺。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惠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惠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终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即以扣应庵。应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应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乾元木庵永公。一日辞木庵。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吾兄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州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会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会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辨从横锋不可触。密庵又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照。为密庵嗣。徙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灵隐虚席。被旨补处。居六年法道盛行。得法者众。而师有栖遁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倡道。忽亲作书别诸公卿。且垂二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及贻书嗣法香山光睦云居善开。嘱以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二十八 癸亥) 嘉泰三年。金国于是始定。以土德王。承宋。盖不数辽人云

  径山佛照德光禅师入寂。讳德光。姓彭氏。临江新喻人。父术母袁。梦异僧入室。惊寤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积德。乃生此儿。必光吾门。因是命名。年九岁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时师年十岁。遽失怙恃。伯父循。伯母万。育而教之。年二十有一。闻人诵金刚经。忽然通解。归白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梦幻。力恳出家。族不能夺。遂散…

《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