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镡津文集》

「史传部」经文2115卷52页码:P0646
宋 契嵩撰

  《镡津文集》四 ▪第2页

  卷第一镡津文集卷第二 /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心。鬼神与圣人同灵。盖以其类相感而然也。情不同则人睽。类不同则物反。非其道则孺子不从。今夫感天地振鬼神。得乎百姓夷狄。更古今而其心不离。则吾圣人之道其大通大至断可见矣

  佛者何谓也。正乎一者也。人者何谓也。预乎一者也。佛与人一而已矣。万物之谓者名也。至理之谓者实也。执名而昧实。天下其知至乎。道在乎人谓之因。道在乎佛谓之果。因也者言乎未至也。果也者言乎至也。至则正矣。正则无所居而不自得焉。佛乎岂必形其形迹其迹。形迹者乃存其教耳。教也者为其正之之资也。别万物莫盛乎名。同万物莫盛乎实。圣人以实教人。欲人之大同也。圣人以遗名劝人。防人之大异也。观夫圣人之所以教。则名实之至断可见矣

  何人无心。何人无妙。何教无道。何道无中。概言乎中则天下不趋其至道。混言其妙则天下不求其至心。不尽乎至心至道。则伪者狂者矜者慢者。由此而不修也。生者死者因循变化。由此而不警也。妙有妙有大妙。中有事中有理中。夫事中也者万事之制中者也。理中也者性理之至正者也。夫妙也者妙之者也。大妙也者妙之又妙者也。妙者百家者皆言。而未始及其大妙也。大妙者唯吾圣人推之。极乎众妙者也。夫事中者百家者皆然。吾亦然矣。理中者百家者虽预中而未始至中。唯吾圣人正其中以验其无不中也。曰心。曰道。名焉耳。曰中。曰妙。语焉耳。名与言虽异而至灵一也。一即万万即一。一复一万复万。转之展之交相融摄而浩然不穷。大妙重玄其如此也矣夫。故其掷大千于方外。纳须弥于芥子。而至人不疑。曰妙而已矣。曰中而已矣。又何以加焉。曰海固深矣。而九渊深于海。夷溪之子岂谅。於戏

  教不可泥。道不可罔。泥教淫迹。罔道弃本。泥也者。过也。罔也者。不及也。过与不及。其为患一也。圣人所以为理必诚。为事必权。而事与理皆以大中得也。夫事有宜。理有至。从其宜而宜之。所以为圣人之教也。即其至而至之。所以为圣人之道也。梁齐二帝(梁武齐文宣也)反其宜而事教。不亦泥乎。魏周二君(魏武周武)泯其至而预道。不亦罔乎。夫圣人之教。善而已矣。夫圣人之道。正而已矣。其人正人之。其事善事之。不必僧不必儒。不必彼不必此。彼此者情也。僧儒者迹也。圣人垂迹。所以存本也。圣人行情。所以顺性也。存本而不滞迹。可以语夫权也。顺性而不溺情。可以语夫实也。昔者。石虎。以柄国杀罚。自疑其事佛无祐。而佛图澄。乃谓石虎曰。王者当心体大顺动合三宝。如其凶愚不为教化所迁。安得不诛。但刑其可刑。罚其可罚者。脱刑罚不中也。虽轻财奉佛。何以益乎。宋文帝。谓求那跋摩曰。孤愧。身狥国事。虽欲斋戒。不杀安得如法也。跋摩曰。帝王与匹夫所修当异。帝王者。但正其出言发令。使乎人神悦和。人神悦和则风雨顺。风雨顺则万物遂其所生也。以此持斋。斋亦至矣。以此不杀。德亦大矣。何必辍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为之修乎。帝抚几称之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若公之言。真所谓天下之达道。可以论天人之际矣。图澄跋摩。古之至人也。可谓知权乎

  圣人以五戒之导世俗也。教人修人以种人。修之则在其身。种之则在其神。一为而两得。故感人心而天下化之。与人顺理之谓善。从善无迹之谓化。善之故人慕而自劝。化之故在人而不显。故天下不可得以校其功。天下不可得以议其德。然天下鲜恶孰知非因是而损之。天下多善。孰知非因是而益之。有谓佛无所助夫王者之治天下者。此不睹乎理者也

  善不修则人道绝矣。性不明则神道灭矣。天地之往往者神也。万物之灵族者人也。其神暗生。生者所以异也。其人失灵族者。所以衰也。圣人重人道。所以推善而益之也。圣人重神道。所以推性而嗣之也。人者。天者。圣人者。孰不自性而出也。圣人者。天者。人者。孰不自善而成也。所出者固其本也。所成者固其教也。众成之大成者也。万本之大本者也。圣人以性嗣。盖与天下厚其大本也。圣人以善益。盖与天下务其大成也。父母之本者次本也。父母之成者次成也。次本次成能形人而不能使其必人也。必人必神必先其大本大成也。而然后。及其次本次成是谓知本也。夫天下以父子夫妇为人道者。是见人道之缘而不见其因也。缘者近也。因者远也。夫天下知以变化自然为乎神道者。是见其然而不见其所以然也。然者显也。所以然者幽也。是故圣人推其所以然者。以尽神道之幽明也。推其远而略其近者。以验人道之因果也。圣人其与天下之终始乎。圣人不自续。其族举人族而续之。其为族不为大族乎哉。圣人不自嗣。其嗣举性本。而与天下嗣之其为嗣。不亦大嗣乎哉

  教谓布施何谓也。布施吾原教虽论而未尽。此尽之也。布施也者圣人之欲人为福也。夫福岂有象邪。在其为心之善不善耳。贪婪悭吝者心之不善者也。济人惠物者心之善者也。善心感之则为福。不善心感之则为极。福极之理存乎儒氏之皇极矣。皇极者盖论而不议者也。夫布施之云为者圣人欲人发其感福之心也。其发之者有优劣。则应之者有厚薄。以佛事而发其施心者优也。以世事而发其施心者劣也。圣人欲人之福必厚。故先优而后劣。劣者谓之卑。优者谓之胜。儒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此道其缘而不道其因。非因则天下不知其所以为福也。所种之地薄则所成之物不茂。所种之地嘉则所成之物必硕也矣。是故圣人示人之胜劣。岂有所苟乎。如以财而施人者。其福可量也。以法而施人者。其福不可量也。可量者并世而言之也。不可量者以出世而言之也

  教必尊僧何谓也。僧也者以佛为姓。以如来为家。以法为身。以慧为命。以禅悦为食。故不恃俗氏。不营世家。不修形骸。不贪生不惧死。不溽乎五味。其防身有戒。摄心有定。辨明有慧。语其戒也。洁清三惑而毕身不污。语其定也。恬思虑正神明而终日不乱。语其慧也。崇德辨惑而必然。以此修之之谓因。以此成之之谓果。其于物也。有慈有悲有大誓有大惠。慈也者常欲安万物。悲也者常欲拯众苦。誓也者誓与天下见真谛。惠也者惠群生以正法。神而通之。天地不能揜。密而行之。鬼神不能测。其演法也。辩说不滞。其护法也。奋不顾身。能忍人之不可忍。能行人之不能行。其正命也。丐食而食而不为耻。其寡欲也。粪衣缀钵而不为贫。其无争也。可辱而不可轻。其无怨也。可同而不可损。以实相待物。以至慈修已。故其于天下也。能必和能普敬。其语无妄。故其为信也至。其法无我。故其为让也诚。有威可敬(敬或作警)有仪可则。天人望而俨然。能福于世能导于俗。其忘形也。委禽兽而不吝。其读诵也。冒寒暑而不废。以法而出也。游人间遍聚落。视名若谷响。视利若游尘。视物色若阳艳。煦妪贫病瓦合舆[儓-吉+(其-(六-〦+一))]而不为卑。以道而处也。虽深山穷谷。草其衣木其食。晏然自得。不可以利诱。不可以势屈。谢天子诸侯而不为高。其独立也。以道自胜。虽形影相吊而不为孤。其群居也。以法为属会四海之人而不为混其可学也。虽三藏十二部百家异道之书。无不知也。他方殊俗之言。无不通也。祖述其法则有文有章也。行其中道则不空不有也。其绝学也。离念清净纯真一如。不复有所分别也。僧乎其为人至。其为心溥。其为德备。其为道大。其为贤非世之所谓贤也。其为圣非世之所谓圣也。出世殊胜之贤圣也。僧也如此可不尊乎

  以世法籍僧何谓也。籍僧者非古也。其暴周之意耳。僧也者远尘离俗其本处乎四民之外。籍僧乃民畜僧也。吾圣人之世。国有僧以僧法治国。有俗以俗法治。各以其法而治之也。未始闻以世法而检僧也。岂非圣人既隐其道大衰其徒污杂太甚辅法不胜其人而然乎。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凤皇生众鸟。物久乃变。其势之自然也。既变则不可不制也。制乎在于区之别之邪正曲直。不可概视也。石有玉草有兰。人乎岂谓无其圣贤邪。旌一善则天下劝善。礼一贤则天下慕贤。近古之高僧者见天子不名。豫制书则曰师曰公。钟山僧远。銮舆及门而床坐不迎。虎溪慧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世待其人尊其德。是故其圣人之道振。其徒尚德。儒曰贵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儒岂不然哉。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待预下士之礼。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也。况如僧远之见天子乎。况如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之兴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涕下

  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则可以持而住之也。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失茫然久乎。吾人儌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其孰为之正。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

  僧置正而秩比侍中。何谓也。置正非古也。其姚秦之所始也。置正可也。置秩不可也。僧也者委荣利以胜德高世者也。岂预宠禄乎。与僧比秩。不亦造端引后世之竞势乎。道[契-大+石]不明。不知窒其渐。道[契-大+石]之过也。夫僧也者出于戒定慧者也。夫正也者出于诚明者也僧非诚明。孰能诚戒诚定诚慧也。不诚乎戒定慧则吾不知其所以为正也。宋齐梁陈四代亦沿秦而置正。二魏高齐后周革秦之制而置统。隋承乎周亦置之统。唐革隋则罢统而置录。国朝沿唐之制。二京则置录。列郡则置正。夫古今沿革虽异。而所尸一也。天下难于得人。而古今皆然。果得其正则吾人庶几无邪也。慎之乎慎之乎。难其人乎

  有形出无形。无形出有形。故至神之道不可以有寻。不可以无测。不可以动失。不可以静得。圣人之道空乎。则生生奚来。圣人之道不空乎…

《镡津文集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