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三十七 ▪第3页
卷第三十五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刘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灾。广与之缠绵。其日于席下得手巾裹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南州异物志曰。鸡舌香出杜薄州云。是草萎可含香口。俞益期笺曰。外国老胡说众香。共是一木。木华为鸡舌香
雀头香江表传曰。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
薰陆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陆。南方草物状曰。薰陆香出大秦国。云在海边。自有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时树胶流出沙上。夷人采取卖与人(南州异物志同其异者。唯云状如桃胶。典术同唯云。如陶松脂法长饮食之令通神灵)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胶为薰陆
流黄香。吴时外国传曰。流黄香出都昆国。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南州异物志同也)广志曰。流黄香出南海边国
青木香。广志曰。青木出交州。徐衷南方记曰。青木香出天笃国。不知形状。南州异物志曰。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节是青木香
栴檀香。竺法真。登罗山疏曰。栴檀出外国。元嘉末僧成藤。于山见一大树。圆荫数亩三丈余围。辛芳酷烈。其间枯条数尺。援而刃之白栴檀也。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根为栴檀
甘松香。广志曰。甘松出凉州。诸山。兜纳香。魏略曰。出大秦国。兜纳。广志曰。兜纳出西方
艾纳香。广志曰。艾纳香出漂国。乐府歌曰。行胡从何来。列国持何来。氍毹毾[登*毛]。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
藿香。广志曰。藿香出自南诸国。吴时外国传曰。都昆在扶南。出藿香。南州异物志。藿香出典逊海边国也。属扶南。香形如都梁。可以着衣服中。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叶为藿香。枫香。南方记曰。枫香树子如鸭卵。爆干可烧。魏武令曰。房室不洁听得烧枫曝及蕙草。[竺-二+棧]香。广志曰。[竺-二+棧]香出自南诸国
木蜜香。异物志曰。木蜜香名曰香树。生千岁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岁。乃往看。岁月久。树根恶者腐败。唯中节坚。贞芬香独在耳。广志曰。木蜜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经曰。木香一名蜜香。味辛而温
[禾*并]香。南方草物状曰。[禾*并]香茎生乌浒。都梁香。广志曰。都梁出淮南
沉香。异苑曰。沙门支法在存广州。有八尺毾[毯-炎+登]。又有沉香八尺版床。太元中王汉为州大儿。劭求二物不得。乃杀而藉焉。南州异物志曰。木香出日南。欲取当先斫坏树。着地积久。外白朽烂。其心中坚者置水则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坚精。置之水中不沈不浮。与水平者。名曰[竺-二+棧]香。其最小粗白者。名曰椠香。顾微广州记曰。新兴县悉是沉香。如同心草。土人斫之经年肉烂尽。心则为沉香。飕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心为沉香
甲香。广志曰。甲香出南方。范晔和香方曰。甲煎[竺-二+棧]香是也
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广志曰。迷跌出西海中
零陵香。南越志曰。零陵香。土人谓为燕草芸香。大戴礼夏小正月采芸为庙菜。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说文曰。芸草似目蓿。淮南说。芸可以死而复生
兰香。周易系辞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王广曰兰芳也)易通卦验曰。冬至广莫风至兰始生。说文曰。兰香草也。本草经曰。兰草一名水香。久服益气轻身不老。槐香出蒙楚之间。故稽合述槐香赋序
兜末香。汉武故事曰。西王母当降上烧兜末香。兜未香者。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门香闻百里。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
又生香。真人关尹传曰。老子曰。真人游时各各坐莲华之上。华径十丈有反生灵香。逆风闻三十里
神香。十洲记曰。天汉三年西国王使献灵胶吉光裘神香。使者曰。起夭残之死疾。后元年长安城内。大病死者日百数。帝试取月氏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日皆活。芳气经三日不歇。帝使秘录余后一旦失之
惊精香。十洲记曰。聚曰洲。在西海中。上多真仙灵馆。宫第北门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芳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树能有声如牛吼。闻者骇振伐。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煎令可丸。名曰惊精香。或名震灵。又名反生香。或名人鸟精。或名却死香。香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
呗赞篇第三十四(此有四部) 述意部 引证部 赞叹部 音乐部
述意部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咏歌之文。咏歌之文依乎声响。故咏歌巧则褒述之志申。声响妙则咏歌之文畅。言词待声相资之理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昔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提婆扬呗。清响激于净居。觉世至音。固无得而称矣。至于末代。修习极有明验。是以陈思精想。感鱼山之梵唱。帛桥誓愿。通大士之妙音。药练勤行。受法韵于幽只。文宣励诚。发梦响于斋室。并能写气天宫。摹声净刹。抑扬词契。吐纳节文。斯亦神应之显征。学者之明范也。原夫经音为懿妙出自然。制用可修而研响非习。盖所以炳发道声移易俗听。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趣发只鹫之风。韵结霄汉之气。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经称深远雷音。其在兹乎。若夫称讲联斋众集。永久夜缓晚迟香销烛揜。睡盖覆其六情。懒结缠其四体。于是择妙响以升座。选胜声以启轴。宫商呗发动玉振金。反折四飞哀悦七众。同迦陵之声。等神鸾之响。能使寐魂更开惰情还肃。满堂惊耳列席欢心。当尔之时。乃知经声之为贵矣
引证部第二
如长阿含经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调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又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
又毗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纂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
尔时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与兵众至祇洹边过。闻一比丘呗声雅好。军众立听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与军众即入寺看。见呗比丘。形貌矬短丑陋极盛。王不忍看。王即问佛。今此比丘宿作何业得斯果报。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入涅槃后。机里毗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有四龙王化作人形。来到王所。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龙白王言。我是龙王故来相问。若用宝作我当佐助。王闻欢喜。龙复语王。四城门外有四泉水。东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琉璃。南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黄金。西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白银。北门泉水取用作墼。变成白玉。王闻是语。倍增欢喜。即立四监各典一厢。其三监者作工欲成。一监懈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以理诃责。其人怀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敕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庄严。极有异观。其监见已。欢喜踊跃。忏悔前过。持一金铃着塔[亭*支]头。发其愿言。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缘于往昔嫌塔大故。生常丑陋。由持铃悬塔[亭*支]头。及愿见佛。从是以来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一切众生见他作福。不应毁呰。后得恶报。悔无所及也
赞叹部第三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脚。七日七夜而将此偈。赞欢彼佛。而说偈言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阿难。我以此偈叹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受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辩才具足。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又涅槃经云。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又宝性论偈云
我今悉归命 一切无上尊
为开法王藏 广利诸群生
佛体无前际 及无中间际
亦复无后际 寂静自觉知
既自觉知已 觉他令他觉
是故为彼说 无畏常行道
佛智慈悲力 能执金刚杵
摧破诸见山 故我今敬礼
不可思议法 非闻慧境界
出离言语道 内心智清凉
彼真妙法日 清净无尘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诸世间
能破诸曀障 觉观贪嗔痴
一切烦恼等 故我今敬礼
以能知于彼 自性清净心
见烦恼无实 故离诸烦恼
无障净智慧 如实见众生
自性清净心 佛法身境界
无碍净智眼 见诸众生性
遍无量境界 故我今敬礼
又发菩提心论。论主赞佛偈云
敬礼无边际 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 救世大悲尊
吾师天中天两行偈(出普曜经)云何得长寿两行偈(出涅槃经)如来妙色身两行偈(出胜鬘经)处世界如虚空两行偈(出超日明经云)
大慈哀愍群生 为癊盖盲冥…
《法苑珠林三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