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叁十七 ▪第3页

  卷第叁十五法苑珠林卷第叁十六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劉廣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見一女雲。我是何參軍女。年十四而夭。爲西王母所養。使與下土人災。廣與之纏綿。其日于席下得手巾裹雞舌香。其母取巾燒之。乃是火浣布。南州異物志曰。雞舌香出杜薄州雲。是草萎可含香口。俞益期箋曰。外國老胡說衆香。共是一木。木華爲雞舌香

  雀頭香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于吳求雀頭香

  薰陸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陸。南方草物狀曰。薰陸香出大秦國。雲在海邊。自有大樹生于沙中。盛夏時樹膠流出沙上。夷人采取賣與人(南州異物志同其異者。唯雲狀如桃膠。典術同唯雲。如陶松脂法長飲食之令通神靈)俞益期箋曰。衆香共是一木。木膠爲薰陸

  流黃香。吳時外國傳曰。流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叁千余裏(南州異物志同也)廣志曰。流黃香出南海邊國

  青木香。廣志曰。青木出交州。徐衷南方記曰。青木香出天笃國。不知形狀。南州異物志曰。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俞益期箋曰。衆香共是一木。木節是青木香

  栴檀香。竺法真。登羅山疏曰。栴檀出外國。元嘉末僧成藤。于山見一大樹。圓蔭數畝叁丈余圍。辛芳酷烈。其間枯條數尺。援而刃之白栴檀也。俞益期箋曰。衆香共是一木。木根爲栴檀

  甘松香。廣志曰。甘松出涼州。諸山。兜納香。魏略曰。出大秦國。兜納。廣志曰。兜納出西方

  艾納香。廣志曰。艾納香出漂國。樂府歌曰。行胡從何來。列國持何來。氍毹毾[登*毛]。五木香迷疊。艾納及都梁

  藿香。廣志曰。藿香出自南諸國。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出藿香。南州異物志。藿香出典遜海邊國也。屬扶南。香形如都梁。可以著衣服中。俞益期箋曰。衆香共是一木。木葉爲藿香。楓香。南方記曰。楓香樹子如鴨卵。爆幹可燒。魏武令曰。房室不潔聽得燒楓曝及蕙草。[竺-二+棧]香。廣志曰。[竺-二+棧]香出自南諸國

  木蜜香。異物志曰。木蜜香名曰香樹。生千歲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歲。乃往看。歲月久。樹根惡者腐敗。唯中節堅。貞芬香獨在耳。廣志曰。木蜜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經曰。木香一名蜜香。味辛而溫

  [禾*並]香。南方草物狀曰。[禾*並]香莖生烏浒。都梁香。廣志曰。都梁出淮南

  沈香。異苑曰。沙門支法在存廣州。有八尺毾[毯-炎+登]。又有沈香八尺版床。太元中王漢爲州大兒。劭求二物不得。乃殺而藉焉。南州異物志曰。木香出日南。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白朽爛。其心中堅者置水則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堅精。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竺-二+棧]香。其最小粗白者。名曰椠香。顧微廣州記曰。新興縣悉是沈香。如同心草。土人斫之經年肉爛盡。心則爲沈香。飕益期箋曰。衆香共是一木。木心爲沈香

  甲香。廣志曰。甲香出南方。範晔和香方曰。甲煎[竺-二+棧]香是也

  迷疊香魏略曰。大秦出迷疊。廣志曰。迷跌出西海中

  零陵香。南越志曰。零陵香。土人謂爲燕草芸香。大戴禮夏小正月采芸爲廟菜。禮記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鄭玄曰芸香草也)說文曰。芸草似目蓿。淮南說。芸可以死而複生

  蘭香。周易系辭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王廣曰蘭芳也)易通卦驗曰。冬至廣莫風至蘭始生。說文曰。蘭香草也。本草經曰。蘭草一名水香。久服益氣輕身不老。槐香出蒙楚之間。故稽合述槐香賦序

  兜末香。漢武故事曰。西王母當降上燒兜末香。兜未香者。兜渠國所獻。如大豆。塗門香聞百裏。關中嘗大疫。死者相系。燒此香死者止

  又生香。真人關尹傳曰。老子曰。真人遊時各各坐蓮華之上。華徑十丈有反生靈香。逆風聞叁十裏

  神香。十洲記曰。天漢叁年西國王使獻靈膠吉光裘神香。使者曰。起夭殘之死疾。後元年長安城內。大病死者日百數。帝試取月氏神香燒之于城內。其死未叁日皆活。芳氣經叁日不歇。帝使秘錄余後一旦失之

  驚精香。十洲記曰。聚曰洲。在西海中。上多真仙靈館。宮第北門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芳香。聞數百裏。名爲反魂樹扣樹能有聲如牛吼。聞者駭振伐。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煎令可丸。名曰驚精香。或名震靈。又名反生香。或名人鳥精。或名卻死香。香聞數百裏。死屍在地聞氣乃活

  呗贊篇第叁十四(此有四部) 述意部 引證部 贊歎部 音樂部

  述意部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詠歌之文。詠歌之文依乎聲響。故詠歌巧則褒述之志申。聲響妙則詠歌之文暢。言詞待聲相資之理也。尋西方之有呗。猶東國之有贊。贊者。從文以結音。呗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贊于佛德斯之謂也。昔釋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提婆揚呗。清響激于淨居。覺世至音。固無得而稱矣。至于末代。修習極有明驗。是以陳思精想。感魚山之梵唱。帛橋誓願。通大士之妙音。藥練勤行。受法韻于幽只。文宣勵誠。發夢響于齋室。並能寫氣天宮。摹聲淨刹。抑揚詞契。吐納節文。斯亦神應之顯征。學者之明範也。原夫經音爲懿妙出自然。製用可修而研響非習。蓋所以炳發道聲移易俗聽。當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趣發只鹫之風。韻結霄漢之氣。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從容以和肅。此其大致也。經稱深遠雷音。其在茲乎。若夫稱講聯齋衆集。永久夜緩晚遲香銷燭揜。睡蓋覆其六情。懶結纏其四體。于是擇妙響以升座。選勝聲以啓軸。宮商呗發動玉振金。反折四飛哀悅七衆。同迦陵之聲。等神鸾之響。能使寐魂更開惰情還肅。滿堂驚耳列席歡心。當爾之時。乃知經聲之爲貴矣

  引證部第二

  如長阿含經雲。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爲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叁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經雲。如來說法聲有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叁柔軟聲。四和調聲五尊慧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阙。無得其短者

  又十誦律雲。爲諸天聞呗心喜故開呗聲也

  又毗尼母經雲。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呗。呗者言說之辭。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隨意所說十二部經。複有疑心。若欲次第說文。衆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纂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爾時有一比丘。去佛不遠。立高聲作歌音誦經。佛聞不聽用此音誦經。有五過患。同外道歌音說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稱聽衆。叁諸天不悅。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故義亦難解。是名五種過患

  又賢愚經雲。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與兵衆至祇洹邊過。聞一比丘呗聲雅好。軍衆立聽無有厭足。象馬豎耳住不肯行。王與軍衆即入寺看。見呗比丘。形貌矬短醜陋極盛。王不忍看。王即問佛。今此比丘宿作何業得斯果報。佛告王曰。乃往過去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入涅槃後。機裏毗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有四龍王化作人形。來到王所。問起塔事。爲用寶作爲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無多寶物。今欲土作。令方五裏高二十五裏。龍白王言。我是龍王故來相問。若用寶作我當佐助。王聞歡喜。龍複語王。四城門外有四泉水。東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琉璃。南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黃金。西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白銀。北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白玉。王聞是語。倍增歡喜。即立四監各典一廂。其叁監者作工欲成。一監懈怠工獨不就。王行看見以理诃責。其人懷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當何時成。王敕作人晝夜勤作。一時都訖。塔極高峻衆寶莊嚴。極有異觀。其監見已。歡喜踴躍。忏悔前過。持一金鈴著塔[亭*支]頭。發其願言。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衆生莫不樂聞。將來有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緣于往昔嫌塔大故。生常醜陋。由持鈴懸塔[亭*支]頭。及願見佛。從是以來五百世中。極好音聲。今複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一切衆生見他作福。不應毀呰。後得惡報。悔無所及也

  贊歎部第叁

  如菩薩本行經雲。佛告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于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于一腳。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贊歡彼佛。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于彼時。得受記已。不舍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得四種辯才具足。無有一人能與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轉于無上法輪

  又涅槃經雲。時迦葉菩薩。即于佛前以偈贊佛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俱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又寶性論偈雲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爲開法王藏  廣利諸群生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複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覺他令他覺

  是故爲彼說  無畏常行道

  佛智慈悲力  能執金剛杵

  摧破諸見山  故我今敬禮

  不可思議法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智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嗔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以能知于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慧  如實見衆生

  自性清淨心  佛法身境界

  無礙淨智眼  見諸衆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又發菩提心論。論主贊佛偈雲

  敬禮無邊際  去來現在佛

  等空不動智  救世大悲尊 

  吾師天中天兩行偈(出普曜經)雲何得長壽兩行偈(出涅槃經)如來妙色身兩行偈(出勝鬘經)處世界如虛空兩行偈(出超日明經雲)

  大慈哀愍群生  爲癊蓋盲冥…

《法苑珠林叁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