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珠林》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经文2122卷53页码: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六十五 ▪第4页

  卷第六十三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 /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即得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时彼国中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闻佛出世说慈三昧经。即便信伏为佛弟子。发菩提心。而作是言。我今诵持大慈三昧经。愿于未来必得成佛。而号弥勒。于是舍家即入深山。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此经一心除乱。时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三兽。见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诸兔。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众生爱身空生空死。未曾为法。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令法久住供养法师。尔时兔王告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师。汝等宜当各各随喜。时诸山树神等。即积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围绕仙人足满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虽有慈心何缘能办。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养仁者。为法久住令诸众生得饶益故。作此语已即语其子。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尔时兔子闻母所说。跪白母言。如尊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作此语已自投火中。母随后入。当于菩萨舍身之时。天地大动。乃至色界及以诸天。皆雨天华持用供养。肉熟之后。时山树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上。又说偈曰

  宁当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迷没生死不成佛 

  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心。愿我世世不起杀想。常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兔并命。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力故树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时彼国人见此光者。皆发无上正真道心。佛告式干。汝今当知。尔时白兔王者。今我身是。时兔儿者。今罗睺罗是。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是。时五百群兔者。今摩诃迦叶等五百比丘是。时二百五十山树神者。今舍利弗目揵连等二百五十比丘是。时千国王跋陀婆罗等者。今千菩萨是。从我出世乃至楼至。于其中间受法弟子得道者是。佛告式干。菩萨求法勤苦历劫不惜身命。投于火坑以身供养。便得超越九百万亿劫生死之罪。时式干等五百梵志。求佛出家成阿罗汉。时彼仙人投火坑已生于梵世。乃至成佛。其食肉者犯于重禁。后身生处常饮热铜

  又大集经云。佛言。善男子。过去世有一师子王住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兽中之王。力能视护一切诸兽。时彼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时二猕猴向师子王作如是言。王若能护一切兽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觅饮食。时师子王即便许可。时彼猕猴留其二子。付彼兽王。即舍而行。是时山中有一鹫王。名曰利见。师子王眠。即便搏取猕猴二子。处崄而住。时王寤已。即向鹫王。而说偈言

  我今启请大鹫王  唯愿至心受我说

  幸见为故放舍之  莫令失信生惭耻 

  鹫王说偈报师子王曰

  我能飞行游虚空  已过汝界心无畏

  若必欲护是二子  为我故应舍是身 

  时师子王言

  我今为护是二子  舍身不惜如枯草

  若我护身而妄语  云何得称如说行 

  师子王说是偈已。即至高处欲舍其身。尔时鹫王复说偈言

  若为他故舍身命  是人即受无上乐

  我今施汝猕猴子  愿大法王莫自害 

  善男子。师子王者。即我身是。雄猕猴者。即迦叶是。雌猕猴者。善护比丘尼是二猕猴子者。即今阿难罗睺罗是。时鹫王者。即舍利弗是。是故为护依止者不惜身命

  观苦部第五

  如正法念经云。孔雀菩萨为诸天说。若有悲心是人则去涅槃不远名大庄严。于五道众生若起悲心能破烦恼。云何地狱众生而起悲心。此诸众生于自业所诳。由此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种种苦。大地狱等一百三十六处。众生堕中地裂擘坼。断截烧煮无救无归。东西驰走求哀自免不可得脱。而起悲心则得增长无量梵福

  若人利益众生。观诸饿鬼种种饥渴。自烧其身如烧丛林。四面驰走互相踢突。焰火焚烧遍体炽然。以求救护无能救者。此诸众生何时当离种种苦恼。是名观鬼而起悲心则生梵天

  若人观于畜生。而起悲心。应念其中无量苦恼互相杀害。空行水陆死法无量。互相残害。互相食啖。此诸众生何时当脱。是名观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则生梵天。若人观于六欲诸天而起悲心。于六欲天受天之乐不可譬喻。种种山谷山峰园林。而受快乐。既受乐已业尽还退生在苦处受大苦恼。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东西驰走。绕乱无知受大苦恼。是名观天而起悲心则生梵天。若人观于人中而起悲心。以种种业生于人中受苦乐果。种种心性种种信解。或有贫穷依恃他人以自存活。如是观于五道众生生五种苦已而兴悲心。如是之人得胜安隐则得涅槃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以爪上土告诸丘丘。于意云何。我爪上土多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无量无数不可为比。佛告诸比丘。如是众生能数数下至一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有如甲上土耳。其诸众生不能数数下至如一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诸比丘。常当数数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当发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转在生死  悉曾为亲族

  譬如树生华  转成果无异

  父母妻子友  宗亲亦如是

  其行慈心者  等意无憎爱

  不问于远近  乃应为大慈

  等心行大哀  及至三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逾梵天

  刀刃不能害  县官及火怨

  邪思诸罗刹  蛇蚖电霹雳

  师子并象虎  及余诸害利

  一切不敢近  无能中伤者 

  又善见律云。若住处有虎狼师子。下极蚁子不得住。若蚁有窟。蚁子游行。觅食驱逐。别处得住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天阿修罗对阵斗战。阿修罗胜诸天不如。时天帝释军坏退散极生恐怖。乘车北驰还归天宫。须弥山下道径丛林。林下有金翅鸟巢。多有金翅鸟子。尔时帝释恐车马过践杀鸟子。告御者言。可回车还勿杀鸟子。御者白王。阿修罗军后来逐人。若回还者为彼所困。帝释告言。宁当回还为阿修罗杀。不以军众蹈杀众生。于道御者转车南向。阿修罗军遥见帝释转乘而还。谓为战策即还退走。众大恐怖。坏阵流散。归阿修罗宫。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以慈力故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亦当赞叹慈心功德。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复有人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何者为十一种。一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二不见恶梦。三人非人爱。四诸天拥护。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伤。七火所不烧。八水所不溺。九常得好衣肴膳饮食床座卧具病瘦汤药。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坏命终得生梵天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为六。小儿以啼为力。女人以嗔为力。比丘以忍为力。国王以傲慢为力。罗汉以精进为力。诸佛以大悲为力。是故比丘。当念大慈悲力

  颂曰

  能仁矜幻苦  圣意愍重昏

  哀愚开摄受  训诱方便门

  法身遍法界  据化指祇园

  俱销五道缚  共解四魔怨

  三修祛爱马  六念静心猿

  禅池澄定水  觉意动声諠

  慧风吹法鼓  振我无明根

  常须近善友  开我未曾言 

  感应缘(略引五验) 隋沙门释慧越 唐沙门释道积 唐沙门释慈藏 唐县尉卢元礼 唐玄奘法师西国行传

  隋慧日道场释慧越。岭南人。住罗浮山。性多泛爱慈救苍生。栖顿幽阻虎豹无扰。曾有群兽来前。因为说法。虎遂以头枕膝。越便捋其须。面情无所畏。众咸睹之。化行五岭。声流三楚。开皇末年召入慧日。来归杨州路中感疾而卒。停尸柩上有若生焉。夜见焰光从足而出。入于顶上。还从顶出。而从足入。竟夕不断。道俗殊叹未曾有也

  唐益州福感寺释道积。蜀人。诵涅槃经一部。生常恒业。凡欲宣述必先洗涤身秽被服净衣。然后升座。立性沉审慈仁总务。诸有癞疾脓血秽气者。积皆召集为补浣衣服。治疗同食而不恶之。时人怪问。答云。境无染净。净秽由心。心既不起。爱憎何生。以贞观初年五月终于本寺。春秋七十。时属炎郁尸不臭坏。经停百日跏坐如初。道俗嗟异乃就身加漆。兴敬巴蜀

  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俗姓金氏。新罗国人。年过小学神睿澄简。厌世高荣情欣方外。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持戒不群慈救为先。深隐山居来往绝粮。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同共食之。时至必尔初无乖候。行感玄征罕有继者。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唯为利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又告藏曰。吾从忉利天来故授汝戒。因腾空灭。于是出山。国中士女受戒无穷。至贞观十二年来至唐国。既至京城慈利群生。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或盲者见道。病者得愈。又乐静夏坐。奏敕云际寺安居三夏。见大鬼神。其数无量。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藏闻臭气塞谷蓬勃即就绳床通告诀别。其一弟子又被鬼打几死乃苏。藏即舍衣钵行僧得施。又闻香气遍满身心。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余矣。至十七年还归本国。具行佛教。一同大国。王请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电霭覆所讲堂。四部惊嗟美声弥远。因遘微疾卒于永徽年中(右此三验出唐高僧传)

  唐范阳卢元礼。贞观末为泗州涟水县尉。曾因重病闷绝。经一日而苏。云有人引至府舍。见一官人过无侍卫。元礼遂至此官人座上。据床而坐。官人目侍者。令一手提头一手捉脚。掷元礼于阶下。良久乃起。行至一别院。更进向南入一大堂中。见窖数十百口。其窖上有气。矗然如云雾直上。沸声喧杂有同数千万人。元礼仰视。见似笼盛人悬之此气之上。云是蒸罪人处。元礼遂发愿大语云。代一切众生受罪。遂解衣赤体自投于釜中。因即昏然不觉有痛。须臾有一沙门。挽元礼出云。知汝至心乃送其归。忽如睡觉。遂断酒肉。经三四岁后卒于洛(右此出冥报拾遗)

  唐奘法师行传云。婆罗痆斯国内有列士池。池西有三兽塔。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之处。昔劫初时于此林野。有狐兔猿。异类相悦。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谓三兽曰。二三子。善安隐乎无惊惧耶。曰涉丰水草游戏茂林。异类同欢。既安且乐。老夫曰。闻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远寻。今正饥乏。何以馈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驰访。于是同心求觅。狐沿水滨衔一鲜鲤。猿于林树采果。俱来至止唯兔空还。老夫谓曰。以吾观之。尔曹未和。猿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独无相馈。以此而言。诚可知也。兔闻讥议。谓猿狐曰。多聚樵薪方有所作。猿狐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蕴崇猛焰将炽。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餐。辞毕入火寻即致死。是时老夫复帝释身。余烬收骸伤叹良久。谓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故彼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后人于此建塔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