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六十五 ▪第4页

  卷第六十叁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即得超越百億萬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時彼國中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聰慧多智廣博衆經聞佛出世說慈叁昧經。即便信伏爲佛弟子。發菩提心。而作是言。我今誦持大慈叁昧經。願于未來必得成佛。而號彌勒。于是舍家即入深山。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此經一心除亂。時連雨不止洪水暴漲。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經曆七日。時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叁獸。見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爲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雲遠。法幢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當爲無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諸兔。一切諸行皆悉無常。衆生愛身空生空死。未曾爲法。我今欲爲一切衆生作大橋梁。令法久住供養法師。爾時兔王告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養法師。汝等宜當各各隨喜。時諸山樹神等。即積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圍繞仙人足滿七匝。白言。大師。我今爲法供養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雖有慈心何緣能辦。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養仁者。爲法久住令諸衆生得饒益故。作此語已即語其子。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系心思惟正念叁寶。爾時兔子聞母所說。跪白母言。如尊所說無上大法欲供養者。我亦願樂。作此語已自投火中。母隨後入。當于菩薩舍身之時。天地大動。乃至色界及以諸天。皆雨天華持用供養。肉熟之後。時山樹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爲供養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時彼仙人聞樹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經書置樹葉上。又說偈曰

  甯當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彼經中說行慈者

  甯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滿足

  迷沒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說此偈已因發誓心。願我世世不起殺想。常不啖肉。入白光明慈叁昧。乃至成佛製斷肉戒。作此語已自投火坑與兔並命。是時天地六種震動。天神力故樹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國土。時彼國人見此光者。皆發無上正真道心。佛告式幹。汝今當知。爾時白兔王者。今我身是。時兔兒者。今羅睺羅是。時誦經仙人者。今此衆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是。時五百群兔者。今摩诃迦葉等五百比丘是。時二百五十山樹神者。今舍利弗目揵連等二百五十比丘是。時千國王跋陀婆羅等者。今千菩薩是。從我出世乃至樓至。于其中間受法弟子得道者是。佛告式幹。菩薩求法勤苦曆劫不惜身命。投于火坑以身供養。便得超越九百萬億劫生死之罪。時式幹等五百梵志。求佛出家成阿羅漢。時彼仙人投火坑已生于梵世。乃至成佛。其食肉者犯于重禁。後身生處常飲熱銅

  又大集經雲。佛言。善男子。過去世有一師子王住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時彼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時二猕猴向師子王作如是言。王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覓飲食。時師子王即便許可。時彼猕猴留其二子。付彼獸王。即舍而行。是時山中有一鹫王。名曰利見。師子王眠。即便搏取猕猴二子。處崄而住。時王寤已。即向鹫王。而說偈言

  我今啓請大鹫王  唯願至心受我說

  幸見爲故放舍之  莫令失信生慚恥 

  鹫王說偈報師子王曰

  我能飛行遊虛空  已過汝界心無畏

  若必欲護是二子  爲我故應舍是身 

  時師子王言

  我今爲護是二子  舍身不惜如枯草

  若我護身而妄語  雲何得稱如說行 

  師子王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舍其身。爾時鹫王複說偈言

  若爲他故舍身命  是人即受無上樂

  我今施汝猕猴子  願大法王莫自害 

  善男子。師子王者。即我身是。雄猕猴者。即迦葉是。雌猕猴者。善護比丘尼是二猕猴子者。即今阿難羅睺羅是。時鹫王者。即舍利弗是。是故爲護依止者不惜身命

  觀苦部第五

  如正法念經雲。孔雀菩薩爲諸天說。若有悲心是人則去涅槃不遠名大莊嚴。于五道衆生若起悲心能破煩惱。雲何地獄衆生而起悲心。此諸衆生于自業所诳。由此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種種苦。大地獄等一百叁十六處。衆生墮中地裂擘坼。斷截燒煮無救無歸。東西馳走求哀自免不可得脫。而起悲心則得增長無量梵福

  若人利益衆生。觀諸餓鬼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燒叢林。四面馳走互相踢突。焰火焚燒遍體熾然。以求救護無能救者。此諸衆生何時當離種種苦惱。是名觀鬼而起悲心則生梵天

  若人觀于畜生。而起悲心。應念其中無量苦惱互相殺害。空行水陸死法無量。互相殘害。互相食啖。此諸衆生何時當脫。是名觀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則生梵天。若人觀于六欲諸天而起悲心。于六欲天受天之樂不可譬喻。種種山谷山峰園林。而受快樂。既受樂已業盡還退生在苦處受大苦惱。墮于地獄餓鬼畜生。東西馳走。繞亂無知受大苦惱。是名觀天而起悲心則生梵天。若人觀于人中而起悲心。以種種業生于人中受苦樂果。種種心性種種信解。或有貧窮依恃他人以自存活。如是觀于五道衆生生五種苦已而興悲心。如是之人得勝安隱則得涅槃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以爪上土告諸丘丘。于意雲何。我爪上土多爲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無量無數不可爲比。佛告諸比丘。如是衆生能數數下至一彈指頃。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有如甲上土耳。其諸衆生不能數數下至如一彈指頃。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諸比丘。常當數數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又修行道地經偈雲

  當發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轉在生死  悉曾爲親族

  譬如樹生華  轉成果無異

  父母妻子友  宗親亦如是

  其行慈心者  等意無憎愛

  不問于遠近  乃應爲大慈

  等心行大哀  及至叁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逾梵天

  刀刃不能害  縣官及火怨

  邪思諸羅刹  蛇蚖電霹雳

  師子並象虎  及余諸害利

  一切不敢近  無能中傷者 

  又善見律雲。若住處有虎狼師子。下極蟻子不得住。若蟻有窟。蟻子遊行。覓食驅逐。別處得住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須彌山下道徑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禦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禦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爲彼所困。帝釋告言。甯當回還爲阿修羅殺。不以軍衆蹈殺衆生。于道禦者轉車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爲戰策即還退走。衆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以慈力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當贊歎慈心功德。又大悲經雲。佛告阿難。若複有人心住慈善。當得十一種功德利益。何者爲十一種。一睡眠得安隱。寤則心歡喜。二不見惡夢。叁人非人愛。四諸天擁護。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傷。七火所不燒。八水所不溺。九常得好衣肴膳飲食床座臥具病瘦湯藥。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壞命終得生梵天

  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雲何爲六。小兒以啼爲力。女人以嗔爲力。比丘以忍爲力。國王以傲慢爲力。羅漢以精進爲力。諸佛以大悲爲力。是故比丘。當念大慈悲力

  頌曰

  能仁矜幻苦  聖意愍重昏

  哀愚開攝受  訓誘方便門

  法身遍法界  據化指祇園

  俱銷五道縛  共解四魔怨

  叁修祛愛馬  六念靜心猿

  禅池澄定水  覺意動聲諠

  慧風吹法鼓  振我無明根

  常須近善友  開我未曾言 

  感應緣(略引五驗) 隋沙門釋慧越 唐沙門釋道積 唐沙門釋慈藏 唐縣尉盧元禮 唐玄奘法師西國行傳

  隋慧日道場釋慧越。嶺南人。住羅浮山。性多泛愛慈救蒼生。棲頓幽阻虎豹無擾。曾有群獸來前。因爲說法。虎遂以頭枕膝。越便捋其須。面情無所畏。衆鹹睹之。化行五嶺。聲流叁楚。開皇末年召入慧日。來歸楊州路中感疾而卒。停屍柩上有若生焉。夜見焰光從足而出。入于頂上。還從頂出。而從足入。竟夕不斷。道俗殊歎未曾有也

  唐益州福感寺釋道積。蜀人。誦涅槃經一部。生常恒業。凡欲宣述必先洗滌身穢被服淨衣。然後升座。立性沈審慈仁總務。諸有癞疾膿血穢氣者。積皆召集爲補浣衣服。治療同食而不惡之。時人怪問。答雲。境無染淨。淨穢由心。心既不起。愛憎何生。以貞觀初年五月終于本寺。春秋七十。時屬炎郁屍不臭壞。經停百日跏坐如初。道俗嗟異乃就身加漆。興敬巴蜀

  唐新羅國大僧統釋慈藏。俗姓金氏。新羅國人。年過小學神睿澄簡。厭世高榮情欣方外。獨靜行禅不避虎兕。持戒不群慈救爲先。深隱山居來往絕糧。便感異鳥各銜諸果就手送與。鳥于藏手同共食之。時至必爾初無乖候。行感玄征罕有繼者。而常懷戚戚慈哀含識。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見二丈夫曰。卿在幽隱欲爲何利。藏曰。唯爲利生。乃授藏五戒訖曰。可將此五戒利益衆生。又告藏曰。吾從忉利天來故授汝戒。因騰空滅。于是出山。國中士女受戒無窮。至貞觀十二年來至唐國。既至京城慈利群生。從受戒者日有千計。或盲者見道。病者得愈。又樂靜夏坐。奏敕雲際寺安居叁夏。見大鬼神。其數無量。帶甲持仗雲。將此金輿迎取慈藏。複見大神與之共鬥拒不許迎。藏聞臭氣塞谷蓬勃即就繩床通告訣別。其一弟子又被鬼打幾死乃蘇。藏即舍衣缽行僧得施。又聞香氣遍滿身心。神語藏曰。今者不死八十余矣。至十七年還歸本國。具行佛教。一同大國。王請于皇龍寺講菩薩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雲霧電霭覆所講堂。四部驚嗟美聲彌遠。因遘微疾卒于永徽年中(右此叁驗出唐高僧傳)

  唐範陽盧元禮。貞觀末爲泗州漣水縣尉。曾因重病悶絕。經一日而蘇。雲有人引至府舍。見一官人過無侍衛。元禮遂至此官人座上。據床而坐。官人目侍者。令一手提頭一手捉腳。擲元禮于階下。良久乃起。行至一別院。更進向南入一大堂中。見窖數十百口。其窖上有氣。矗然如雲霧直上。沸聲喧雜有同數千萬人。元禮仰視。見似籠盛人懸之此氣之上。雲是蒸罪人處。元禮遂發願大語雲。代一切衆生受罪。遂解衣赤體自投于釜中。因即昏然不覺有痛。須臾有一沙門。挽元禮出雲。知汝至心乃送其歸。忽如睡覺。遂斷酒肉。經叁四歲後卒于洛(右此出冥報拾遺)

  唐奘法師行傳雲。婆羅痆斯國內有列士池。池西有叁獸塔。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昔劫初時于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爲一老夫。謂叁獸曰。二叁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水草遊戲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叁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饑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于是同心求覓。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猿于林樹采果。俱來至止唯兔空還。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猿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獨無相饋。以此而言。誠可知也。兔聞譏議。謂猿狐曰。多聚樵薪方有所作。猿狐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餐。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複帝釋身。余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鹹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後人于此建塔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