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六十六

  卷第六十四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五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放生篇第七十五 救厄篇第七十六

  放生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閑。元元雜類莫不貪生。蠢蠢迷徒鹹知畏死。所以失林窮虎。乃委命于廬中。铩翮驚禽。遂投身于案側。至如楊生養雀。甯有意于玉環。孔氏放龜。本無情于金印。而冥期弗爽雅報斯臻。故知因果業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爲端。弘誓之心。濟生爲本。但五部名族。皆以列鼎相誇。叁市逸仁。莫不鼓刀成務。群生何罪。枉見刑殘。含識無[保/言]。橫逢俎醢致使怨魂不斷苦報相酬。今勸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怖並存放舍。縱彼飛沈隨其飲啄。當使紫鱗頳尾並相望于江湖。錦臆翠毛等。逍遙于雲漢。或聽叁歸而寤道。何異瞽龍。聞四谛而生天。更同鹦鳥。共立長壽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引證部第二

  如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心故令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衆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追福資其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又僧祇律雲。一切道俗七衆等。並須漉水飲用。若漉得水已使能見掌中。細文者審悉看之。看時如大象載竹車回頃。知無應用。使可信者教漉。不可信者自漉得蟲。還送本取水來處安之。若來處遠近有池。池井七日不消者。以蟲著中。若知水有蟲。不得持器繩借人。若池江水有蟲。得唱雲此水有蟲。若問者。答雲。長者自看。若知友同師者。語言。此中有蟲。當漉水用

  又十誦律有二比丘。未曾見佛。從北遠道共往舍衛奉見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蟲水。破戒者言。可共飲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蟲何可得飲。破戒者言。我若不飲必當渴死。不得見佛。便飲而去。持戒者慎護戒故不飲。遂渴乏死。即生叁十叁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頭面禮足。佛爲說法得法眼淨。受叁歸畢還歸天上。時飲水者後到佛所。佛爲四衆說法。即披衣示金色身。汝癡人欲看我肉身。何爲不如持戒者。先見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從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裏外。無漉水囊犯罪。若自無同意伴有者聽去

  又有征行軍人。有比丘尼教化行人。人皆弓頭安漉囊。持用濾水。官人聞奏國王。王聞嗔之。皆欲殺卻。汝小蟲尚畏不殺。況見賊肯害之。行人向王分疏雲。小蟲若于國有害。臣皆殺卻。既無有怨何故不聽濾飲。王聞放之。由行人慈善根力。及賊皆來投化

  又正法念經雲。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若不漉治不飲不用。是名細持不殺戒

  又智度論雲。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瘁。菩薩爾時身爲赤魚。自以爲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又昔菩薩作一飛鳥。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于深水。非人行處。爲水神所罥著不可解。若能至香山取一藥草。著其罥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菩薩宿世作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名本生經

  又十誦律雲。佛言。過去世時近雪山下有鹿王。名曰威德。作五百鹿王。時有獵師安谷施罥。鹿王前行右腳墮毛罥中。鹿王心念。若我現相則諸鹿不敢食谷。須啖谷盡爾乃現腳相。時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便說偈言

  大王當知  是羅師來  願勤方便

  出是罥去 

  爾時鹿王以偈答言

  我勤方便  力勢已盡  毛罥轉急

  不能得出 

  女鹿見獵師到已。向說偈言

  汝以利刀  先殺我身  然後願放

  鹿王令去 

  獵師聞之。生憐愍心。以偈答言

  我終不殺汝  亦不殺鹿王

  放汝及鹿王  隨意之所去 

  獵師即時解放鹿王。佛言。昔鹿王者。今我身是。五百鹿者。五百比丘是。時有雁王。獵者得之。有同伴雁欲代舍命。還說偈相報。獵師見愍二雁並放。後求寶報恩。大意同前

  又智度論雲。王聞鹿言。即從坐起而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  名爲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爲人

  若能有慈悲  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且可安汝意 

  又善見律雲。目連爲阿育王演本生經雲。大王往昔有一鹧鸪鳥。爲人籠系。在地愁怖。便大鳴喚。同類雲集爲人所殺。鹧鸪問道人雲。我有罪不。道人答雲。汝鳴聲時有殺心不。鹧鸪鳥言。我鳴命伴來無殺心也。道人即答。若無殺心汝無罪也。而說偈言

  不同業而觸  不同心而起

  善人攝心住  罪不橫加汝 

  又僧祇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香山中有仙人住處。去山不遠有一池水。時水中有一鼈。出池水食。食已向日張口而眠。時香山中有諸猕猴。入池飲水。已上岸見此鼈張口而眠。時猕猴便作淫法。即以身生內鼈口中。鼈覺合口。藏六甲裹。如所說偈言

  愚癡人執相  猶如鼈所齧

  失守摩羅捉  非斧則不離 

  時鼈急捉猕猴卻行欲入水。猕猴急怖便作是念。若我入水必死無疑。然苦痛力弱任鼈回轉。流離牽曳遇值崄處。鼈時仰臥。是時猕猴兩手抱鼈。作是念言。誰當爲我脫此苦難。猕猴曾知仙人住處。彼當救我。便抱此鼈向彼處去。仙人遙見便作是念。咄哉異事。念是猕猴爲作何等欲戲弄。猕猴故言。婆羅門是何等寶物滿缽持來。得何等信而來向我。爾時猕猴即說偈言

  我愚癡猕猴  無辜觸惱他

  救厄者賢士  命急在不久

  今日婆羅門  若不救我者

  須臾斷身生  困厄還山林 

  爾時仙人以偈答言

  我令汝得脫  還于山林中

  恐汝猕猴法  故態還複生

  爾時彼仙人  爲說往昔事

  鼈汝宿命時  曾號字迦葉

  猕猴過去世  號字憍陳如

  已作淫欲行  今可斷因緣

  迦葉放憍陳  令還山林去 

  鼈聞是語便放猴去

  頌曰

  普親皆眷屬  隔世即相欺

  但求現在樂  不知來苦資

  牽我入叁塗  楚痛受萬危

  自非慈放舍  何得命延時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魏郡馬嘉運。以貞觀六年正月。居家日晚。出大門忽見兩人。各捉馬一匹。先在門外樹下立。嘉運問是何人。答雲。東海公使迎馬生耳。嘉運素有學識知名州裏。每臺使及四方貴客多請見之。及見聞名弗複怪也。謂使者曰。吾無馬。使者曰。進馬。以此迎馬生。嘉運即于樹下上馬而去。其身倒臥于樹下也。俄至一官曹將入大門。有男女數十人。門外如訟者。有一婦人先與運相識。是同郡張公瑾妾。姓元氏。手執一紙文書迎謂嘉運曰。馬生尚相識不。昔張總管交遊。每數相見。總管無狀非理殺我。我訴天曹。于今叁年。爲王天主救護公瑾。故常見抑。今乃得申。官已追之。不久將至。疑我獨見枉害。馬生那亦來耶。嘉運先知元氏被殺。及見方自知死。使者引入門。門者曰。公眠未可谒。宜可就霍司刑處坐。嘉運見司刑。乃益州行臺郎中霍璋也。見嘉運延坐曰。此府記室官阙。東海公聞君才學欲屈爲此官耳。嘉運曰。貧守妻子。不願爲官。得免幸甚。璋曰。若不能作自陳無學。吾當有相識可舉令作。俄有人來雲。公眠已起。引嘉運入。見一人在廳事坐。肥短黑色。呼嘉運前謂曰。聞君才學。欲屈爲記室耳。能爲之乎。嘉運拜謝曰。幸甚。但鄙夫田野。頗以經業教授後生。不足以當記室之任耳。公曰。識霍璋不。答曰識之。因使召璋。問以嘉運才術。璋曰。平生知其經學。不見作文章。公曰。誰有文章者。嘉運曰。有陳子良者解文章。公曰。放馬生歸。即命追于子良。嘉運辭去。璋與之別。倩君語我家狗。吾臨終語汝。賣我所乘作浮圖。汝那賣馬自費。速如我教造浮圖。所雲我家狗者。謂其長子。嘉運因問。向見張公瑾妾。所言天主者爲誰。璋曰。公瑾鄉。人王五戒者。死爲天主。常救公瑾故得至今。今似不免矣。言畢而別。遣使者送嘉運。至一小澀道指令。由此路歸。嘉運具言之。其年七月綿州人姓陳名子良暴死。經宿而蘇。自言見東海公。欲用爲記室。辭不識文字。別有吳人陳子良卒。公瑾亦亡。但二人亡後。嘉運嘗與人同行于路。忽若見官府者。嘉運色憂。怖唯趨走。頃之乃定。同侶問之。答曰。而見東海公使人雲。欲往益州追人仍說。陳子良極訴君。霍司刑爲君被诮讓。君幾不免。賴君贖生之福。故得免也。初嘉運在蜀之日。將抉池取魚。嘉運時爲人講書得絹數十匹。因買池魚贖生。謂此也。至貞觀中車駕在九城宮聞之。使中書侍郎岑文本就問其事。文本錄以奏雲爾。嘉運後爲國子博士卒官(右此一驗出冥報記)

  救厄篇第七十六(此有五部) 述意部 菩薩部 流水部 商主部 獸王部

  述意部第一

  夫慈悲弘力之施。祈福纾患之請。誠至可感。列聖同然。而觀世大士獨見裒聞。是以投火。有必糜之軀。海漂無或生之命。但瞬息之頃言念歸向。則洪海可竭。烈火飛涼。或臨刀項上白刃不傷。或墜墮深坑全身無損。或枷禁桎梏散誕形軀。如是得力。備鑒難盡。若懇誠克己必感靈征。若浮漫惰情艱危叵救也

  菩薩部第二

  如僧伽羅刹經雲。時有菩薩在山。慈心端坐思惟不動。鳥孵頂上覺鳥在頂。懼卵墜落身不移搖。檢坐而行彼處不動。及鳥生翅。但未能飛。終不舍去

  又彌勒所問本願經雲。佛言。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過去世時有王太子。號曰寶華。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患病癞。見問病人。以何等藥療卿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血等以塗我身。其病乃愈。太子聞已。即自破身骨髓血等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其王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鬥量。我身骨髓血等不可稱數。求正覺故

  又大集經雲。爾時曠野菩薩現爲鬼身。散脂菩薩現爲鹿身。慧炬菩薩現猕猴身。離愛菩薩現羖羊身。盡漏菩薩現鵝王身。如是五百諸菩薩等。各各現受種種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薩手執燈明。爲供養十方諸佛。從七佛已來與如是佛同爲眷屬。受持五戒發菩提心。爲欲調伏一切衆生令發菩提故受此身

  又雜寶藏經雲。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

《法苑珠林六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