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珠林》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经文2122卷53页码: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九十 ▪第3页

  卷第八十八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切人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不向六亲礼拜。不向鬼神礼拜。但解法师语。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犯轻垢罪

  我弟子某甲。仰启十方诸佛。弟子从本际有识已来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宝。或教人不信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轻慢三宝。或教人轻慢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侵损三宝。或教人侵损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杀盗淫。或教人杀盗淫。或见作随喜。或自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或教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或见作随喜。或自贪嗔痴。或教人贪嗔痴。或见作随喜。于此众罪不生惭愧。失菩萨戒不自觉知。今于佛前至诚忏悔。愿众罪永断无余。志心敬礼一切诸佛(一遍亦得三遍弥善)

  受法部第五

  此门有四。一定其种性。二定其发心。三定其渐顿。四正为受戒。第一问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听法姊法妹汝是菩萨不。答言是。戒师若坐若立问者皆得。所以坐得者。为戒师老而无力故。所以立得者。为戒师少而有力故。某甲者。盖题其父母师长所制名也。非谓称其荣族皇帝明府之号也。设称亦不发戒。但背法逐情。非重道之仪也

  第二问发菩萨愿不。答言已发。菩萨愿者。正是道心别名也

  第三问其渐顿。依菩萨善戒经云。优波离问菩萨戒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法利益众生者。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若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若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于四级者。亦无是处。若依萨婆多论云。若欲受沙弥戒先受优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受沙弥十戒。如人入海从浅至深。如是入佛法大海者。亦当如是。若有难缘不得渐受者。顿受比丘具戒者。亦得三种戒。然授者得小罪(准前菩萨。亦应如是。依地持论。顿发大乘心直受菩萨戒亦得也)

  第四正为受戒。戒师问。汝善男子善女人。欲于我所受一切菩萨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是诸戒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三说)今言善(男子女人)者。止为一人。若对多人。则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无德行之人可对受者。是行者。应具威仪至佛像前。礼佛已胡跪白云。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及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于诸佛菩萨前受一切菩萨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诸戒。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三说)梵网经云。若从师受不假好相。以戒师展转相承有力故。若对佛像前自誓受者。要请得好相方得受戒。以不从师受自无力故。要须请圣加被。若于定中。若于梦中。若于觉中。感得好相。与圣教相应者方得。若受戒者。但出自口立誓要期受词法用。一如依师受法也

  请证部第六

  既受得戒即须请验。先请菩萨。后请于佛。初请菩萨者。谓大地菩萨。大地者。谓种性地解行地乃至十地。普贤乃至贤首是也。受人胡跪戒师为起。礼于十方诸菩萨众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启十方大地微尘数诸菩萨众文殊师利金刚幢功德林菩萨等。此某甲菩萨等在某国世界某伽蓝某像前。于我某甲所。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三说)请诸佛者谓十方一切诸佛。且就一教。东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一切诸佛。第一大师。现知见觉。于一切众生现知见觉今某甲菩萨于某世界某伽蓝某像前。于我某甲所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三说)以某白故。无量诸佛大地菩萨前法有瑞现。或有光明。或有凉风。或有妙香。以有相现故。十方诸佛于此某甲菩萨起子想。大地菩萨起弟想。以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爱念。令此菩萨从受已后犯即寻悔。专精念住坚持不犯。乃至菩提终无退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业。大悲不妄法。断除诸习。一切种妙智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备满。乘大慈悲游腾十方。广度众生不辞劳倦。一切众生咸同此益

  戒相部第七

  盖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也。枢要有三。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者戒种种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摄是。然此度摄。若随威仪则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称为七。若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凡如此说皆是戒法不同也。上来略述戒体宗要。如是自下广明行者。既得戒已。须识戒相知其受时了达轻重功能多少。并宜诵持勿令忘失。我菩萨戒弟子某甲。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师所。依地持论。受得菩萨三聚净戒。其三是何。一者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终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顺教奉修慎而不为。二者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终成报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顺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摄众生戒。谓无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终成应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摄律仪戒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无惭波罗夷。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无惭波罗夷。三者嗔心打骂众生前人惭谢不受其忏。无惭波罗夷。四者痴心谤大乘。无惭波罗夷。此即通明三聚所离过。能离体者。谓身口意业思也。摄善法戒者。善无不积。谓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顺教奉修。以成行德。摄众生戒者。四无量为心。四摄为行。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悲能拔苦尽。慈能与乐满。喜谓庆众生离苦究竟乐法满足。舍谓令众生行佛行处至佛至处。方生舍心。四摄为行者。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菩萨将欲摄物。先以财济免其形苦。次以爱语晓寤其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摄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谓戒定慧等。令总奉修。是行利摄。同事者。修行既满。转依究竟成就三身。同圣者所证。故地持论云。布施爱语。未发心令发心。行利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脱令解脱。上来所列。令受戒者诵之。知受戒时节。依师禀教。略识持犯也

  述曰。既受得戒依经。亦须识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者。如依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人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四沙门果。是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盗。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不得邪淫。不得宣说四众所有过罪。不得酤酒。若破是等戒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得四沙门果。是名六重

  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萨善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现在不能庄严无量无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静。是则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陀罗也。菩萨心有上中下。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后加菩萨不得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等。如前四波罗夷。帖初四重。便为八重)

  若依梵网经地持论。有受是菩萨戒。有四十二轻垢戒不得犯。且逐要略述三五。余在广文。是故经云。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此戒。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麻皮谷纸绢等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称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军阵等斗。亦不得听诸音乐。杂戏摴蒱。作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财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毒药。都无慈心。犯轻垢罪

  若以恶心自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伪说空。行在有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经律。贩卖僧尼。而菩萨见是事已。方便教化赎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既略识持犯即须礼退。故地持论云。令受戒者。礼佛一拜。大地菩萨一拜。不云礼法。义准通礼。三拜弥善

  劝请部第八

  述曰。法师升座讫赞呗供养时。将为大众敷演法要。籍圣加被方得宣释。大众同时运心请圣加被。十方凡圣说听二众。加于观心。内益胜智。外增言辩。方能识欲知根。所说无倒。又加听者。一心恭敬无倒听闻

  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视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同请诸佛转正法轮。十方世界应成诸佛。于念念中出兴于世。越过数量。前念既尔。后念亦然。皆待请方说。十方凡圣处法界堂。咸请久住转正法轮。然诸凡圣敬人重法。心至诚故。诸佛随机受请转正法轮。随者诸佛赴机受请转法轮时。我及圣众常预劝请之流。无空过者。何以故。念念常劝请故。令诸众生闻法寤解。舍邪入正。越凡得圣。治我无始已来教人为恶破坏他善夺他胜利谤佛法僧尘沙障业。然诸众生既闻法已寤入得证。展转教导一切众生。尽未来际常无断绝

  十住毗婆沙论云

  十方一切佛  现在成道者

  我请转法轮  安乐诸众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舍寿命

  我今头面礼  劝请令久住 

  述曰。前偈请佛转正法轮。增长智慧。治我无始已来自作教人谤法之罪。后偈请佛久住受人供养。增长福业。治我自作教他谤佛恶业之罪。此则福智双行也

  愿令我身心  犹如明净镜

  十方诸佛土  自在于中现

  彼一一刹海  诸佛身充满

  谛观诸佛身  真实无去来

  各放胜光明  微妙难思议

  照除我烦恼  如日消垂露

  得除烦恼已  证见十方佛

  于一一佛前  劝请修供养

  身心若未尽  劝请无休息

  复愿我身心  犹如净法界

  一一毛孔内  流出诸佛云

  佛云难思议  普覆众生类

  随…

《法苑珠林九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