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九十七 ▪第3页
卷第九十五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六 /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焚身后八月中。獽人牟难当者。就峤山顶行猎。搦箭弓弩举眼望鹿。忽见崖骑一青麖。猎者惊曰。欲在益州已烧身死。今那在此。崖曰。谁道许诳人耳。汝能烧身不。射猎得罪也。汝当勤力作田矣。便尔别去。又至冬间。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諠动若数万众。举目望见。崖从以两僧。执锡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可劳捉我。乃指前鸡猪曰。此等音声皆有诠述。如汝等语。他人不解。余国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为恶业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养禽畜。言极周委。故其往往现形预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门忘名集。及费长房三宝录。并益部集异记
周终南山释静蔼。姓郑氏。荥阳人也。夙标俗誉。以温润知名。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乃抚心曰。余生不幸会五浊交乱。失于物议。得在可鄙。进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殡彰嵩岳。寻括经论用忘寤寐。复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求道情通。掩抑十年。后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烟霞风月用祛亡返。山本无水须便涧饮。尝于昏夕觉人侍立。忽降虎来前爮地而去。及明观之。渐见润湿。使人挑掘飞泉通涌。从是已来遂省挹酌。今锡谷避世堡虎爮泉是也。后周武灭法。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其祸既毕。至六月十五日罢朝。有金城公任民部。于所治府。与诸左右。仿佯天望。勿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大者上摩青霄。小如十斛囷许。渐渐微没。自余数段小复低下。其色黄白。卷舒空际。类旛无脚。尔日天晴气静纤尘不动。但增炎曦而已。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问其所由。答云。从天而下飞扬坠此。干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略示连席之官。乃藏诸衣袖还缄箧笥。初武帝知蔼志烈。欣欲见之。乃敕三卫二十余人。巡山访觅。毡衣道人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蔼居山幽隐追寻不获。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身被报缠无力毗赞。告弟子曰。吾无益于世。即事舍身。故先五众初不慕从。蔼且广集。大小乘三宝集记二十余卷。藏诸岩穴。使后代再兴。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告弟子下山。明当早至。蔼乃跏坐磐石。留一内衣。自条身肉。段段布于石上。引肠挂于松枝。不伤藏腑。自余筋肉手足头面。脔析都尽。并唯骨现。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惊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犹睹合掌捧心身。面西向跏坐如初。所伤余骸一无遗血。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遂垒石封外就而殓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有闻当世。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内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后有访道思贤者。入山礼敬。循诸崖险。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题云。初欲血书。本意不谓。变为白色。即是菩萨之慈血也。遂以墨书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崖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雕零 泉林迳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昆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华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仇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数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缠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华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涂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证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 早令自在 法身自在
在诸趣中 随有利处 护法救生
复业应尽 有为皆然 三界无常
来不自在 他杀及死 终归如是
智者不乐 应当是思 众缘既凑
业尽今日
隋庐山甘露峰释大志。姓顾氏。会稽山阴人。师事天台伏膺日久。顗睹其容知其神志。故见者眄睐测非凡器。后于莲华山甘露峰南。建静观道场。头陀为业。分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恶兽辄往投之皆避不啖经于七载。禅业无绝。晚住此山福林寺。会大业并除流徙隐逸。慨法倰迟一至于此。乃变服毁形粗布为衣。在佛堂内高声恸哭。三日三夕。初不断绝。寺僧慰喻。志曰。余叹恶业乃如此耶。恶尽此骸申明正教。遂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燃一臂于嵩岳用报国恩。帝乃许之。敕设大斋。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烧铁炉赤。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烙其骨令焦黑已。布裹蜡灌下火燃之。光曜岩岫。于时大众见其苦行。皆痛心髓不安其足。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变。言笑如故。或诵法句叹佛功德。或为众说法言谈苦切。臂烧既尽如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时年四十有三矣
唐终南山豹林谷沙门释会通。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少欣俭素游泊林泉。苦节戒行是其本志。投终南豹林谷。潜隐综业读法华经。至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跏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骨为起塔铭。又贞观之初。荆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诵法华。深厌形器俱欲舍身。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后顿绝米唯食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鲜爽。周告道俗。克日烧身。以贞观二年二月八日。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蜡布缠身至顶。唯出面目。众聚如山。歌赞云会。诵法华经。至药王烧处。其姊先以火拄妹顶讫。妹又以火拄姊顶。清夜两炬一时同曜。焰下至眼声相转鸣。渐下鼻口方乃歇灭。恰至明晨。合坐洞举。一时火化。骸骨摧朽。唯二舌俱存。合众欣嗟。为起高塔。又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年可二十四五。诵法华经。誓烧供养。乃集数束蒿干笼积之。人问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烧。及人往救火盛已死。又贞观年中。西京弘福寺有僧名玄览。赵州房子人。常乐禅诵礼悔为业。每语法属曰。虽同常业而誓欲舍身。至贞观十八年四月初。脱诸衣服总作一襆。付本寺僧。唯着一覆单衣。密去至京东渭阴洪陂坊侧。旦临渭水称念礼讫。投身滢中。众人接出。览告众曰。吾誓舍身命久矣。意欲仰学大士难舍能舍。诸经正行。幸勿固遮。两妨其业。众语意盛。故乃从之。又即入水。合掌称佛。广发愿已。便投旋涡。于三日后其尸方出。村人接取为起塔铭。本寺怪其不归。便开衣襆乃见遗文云。敬白十方三世诸佛。弟子玄览。自出家来一十二夏。虽沾僧数大业未成。今欲修行檀波罗蜜行。如萨埵舍身尸毗割股。鱼王肉山经文具载。请从前圣敢附后尘。衣物众具任从佛教。临终之日人多不委同学见书。方往寻究知死符同遗文不异(右此四验出唐高僧传)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