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序
卷第九十九法苑珠林卷第一百 /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传记篇第一百(此有六部) 述意部 翻译部 杂集部 般若部 兴福部 历算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九河疏迹策蕴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蜚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负。龙宫宝箧亦未能筹。良由吾师释迦德本深构树自三祇之初。妙果独高。成于百劫之末。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宁惟气禀二仪道周万物而已哉。故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吾自庸才谈何以尽。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稚川河上公柱下史。并驱于方内。何足道哉。自我含灵福尽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应身粒碎流血何追。争决最后之疑。竞奉临终之供。呜呼智炬慈云消灭。长夜诸子诚可悲夫。于是瞻相好于香檀。记筌蹄于贝叶。三藏受持。四依补处。而我师风无坠。特恃斯乎。但正像[窪-圭+帚]移群情矫薄。人代今古暨乎季运。既当徂北。稍复东渐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遗教之流汉地。创发此焉。迄今六百余年矣。自后康僧会。竺法护。佛图澄。鸠摩罗什。继踵来仪。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侣。慧严慧观之徒。并能销声桂冠翕然归向。爰至 皇唐。玄奘法师德隆终古声高宇宙。涉历诸国百有五十。翻译经论千有五百。尽善尽美。可称可赞。前后宝轴。几向五千。法门弘阐。缁门繁炽。道俗蒙益。焉可胜言。吾少习周孔之文典。晚慕黄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遂乃希前代之清尘。仰群英之远迹。归斯正道。拔自沉泥。本号离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将。吾欣俦党。其谓此乎。今列前后翻译。总有一十八代所出众经五千余卷。佛法东流三度灭法失译经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总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经部帙纲要。具录人法寄存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贤博学。依傍佛经。所出百家诸子向有三千余卷。又列帝王前后兴福多少。又列佛降阎浮隐显年代。略算时节。如是要用并附其后。庶将来哲同鉴博记矣
翻译部第二
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后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边俗。类此方有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为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日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虽异父而姓无殊。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服。其四姓者。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为卑下。如此土皂隶。而安正当晋秦之时。刊定目录。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揩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此亦昆山之一砾。未尽美焉。但上来有胡言处。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谈得其正真者也
后汉朝译传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译经八部十一卷)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袟(除新翻经)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二纸)六十六袟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袟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四十九袟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袟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袟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袟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袟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袟
杂集部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曚。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纲罗一化统括大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遂能流被东夏。时经六百。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余卷。庄严佛法显扬圣教。文华旨奥殊妙可观。历代隐显部袟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及以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今随所见闻者。具列如左(后见有者冀补兹处)
耆阇崛山解(见僧祐录)
众经目
右二部西晋沙门竺法护出
即色游玄论 辩三乘论
释蒙论 圣不辩知论
道行指归 本业四谛序
本起四谛序
右七部七卷。至东晋哀帝时。沙门支遁撰(字道林)
毗昙指归
右一卷。至哀帝时沙门竺僧虔撰
历游天竺记传
右一卷。至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撰
法性论 明报应论
释三报论 辩心识论
不敬王者论 沙门袒服论
佛影赞 妙法莲华经序
修行方便禅经序
三法度论序 大智度论序
大智度论要略钞二十卷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法师答)
右十三部。总有三十五卷。至晋孝武及安帝时。庐山沙门释慧远撰
神无形论
右一卷。至东晋帝时。杨都瓦官寺沙门释僧敷撰
维摩诘经子注五卷 穷通论
右二部六卷。至晋孝武帝时。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是远法师弟子)
人物始义论
右一卷。至晋武帝时。沙门释法畅撰
高逸沙门传
右一卷至晋孝武帝时。剡东仰山沙门释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 六识指归十二首
右二卷。至晋孝武帝时。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撰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实相论(什法师注)
右四卷。至后秦晋安帝时。天竺国鸠摩罗什法师译撰
般若无知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涅槃无名论
右四卷。至晋安帝时。京兆沙门释僧肇撰
释驳论
右一卷至晋安帝时。沙门释道常撰
善不受报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顿悟成佛论
佛性当有论 法身无色论
二谛论
右七卷。至宋朝初。龙光寺沙门释竺道生撰
三宝记二十卷 净住子二十卷
宣明验三卷 杂义记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
承天达性论 冤魂志二卷
诫杀训一卷
右此三部。齐光禄大夫颜之推撰
述僧中食论一卷
右此一部南齐沈休文撰
冥祥记十卷
右此一部齐王琰撰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释迦谱四卷 大集等三经记
贤愚经记 集三藏因缘记
律分五部记 经来汉地四部记
律分十八部记 十诵律五百罗汉记
善见律毗婆沙记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杨州建安寺沙门释僧祐撰
众经要揽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梁武帝时。沙门释道欢撰
起信论疏二卷
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谛法师出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十八卷
右一部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撰出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此一录四卷。梁帝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
名僧传并序目三十一卷
众经供圣僧法五卷
众经目录四卷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名录一卷
众经忏悔灭罪法三卷
出要律仪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撰集
大般涅槃经子注七十卷
右此一部七十卷。梁朝建安寺沙门释慧明注
义林八十卷
右此一部八十卷。梁简文帝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内典博要四十卷
右此一部四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颇同皇览类苑之流。后得出家改名慧命
高僧传十四卷并目录
右此一部。梁朝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伐魔诏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僧会撰
转法轮论一百八十卷
右此一部一百八…
《法苑珠林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