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77卷85页码:P0440
唐 道掖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1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亦然。佛性精粹雜煩惱[麥*戈]。將修行者正見實相為場。對治萬行為鞭打。斷惑證真為颺篩。如直心以虛假為糠[麥*戈]。布施以慳貪為糠[麥*戈]。諸句例知

  發行是道場能辨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則能發迹造行發迹造行即事業斯辨者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發行即樹心彌深。樹心彌深則功德彌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肇曰。直心入行轉深則變為菩提心也。此心真正故所見不謬。凡知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則六度眾行無不成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此下十六約行明住實相真場。行皆造極。肇曰。施不望報無相行也。夫言有不失。無言無不失。有有無異說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萬行雖殊以無相為體。無而不無故。即有為實有而不有。故施戒為一。此經前後至於辯列眾行有無不同。苟能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願不具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肇曰。懷忿則心礙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肇曰。萬法彌曠現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見理為現見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肇曰。等心怨親欲其安樂慈行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肇曰。見苦必赴不避。湯炭悲行也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肇曰。以已法樂樂彼同悅喜行也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肇曰。人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相已生故。兩捨以平等觀謂之捨行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四禪世定。但發五道實相真禪得漏盡也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解脫八解脫。二乘八解背捨八邪。大乘八解邪正俱背。深證實相背捨萬累也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攝生乎。來眾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肇曰。聞不能行與禽獸同聽也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木非繩。不直心非理。不正故心之調也。必正觀實相。肇曰。心之性也。強梁即觀邪調伏。即觀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此下三科約法明道場。什曰。道品斷受生故名捨有為。肇曰。三十七品無為之因也。又曰。無為即涅槃也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什曰。小乘中說四諦。大乘中說一諦。今言諦。是即一諦實相也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緣起十二因緣相生起也。小乘觀十二緣。無明滅即行滅。非實相真場。大乘觀因緣。不生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實相真場也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此三科約所治惑明道場。謂迷即眾惑。悟即真場。肇曰。煩惱之實性眾生之無我諸法之空義皆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取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此下諸科約佛果德明坐。菩提樹住寂滅場。不著三界。不惑四魔。能師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為所動。遊歷三界而不隨其趣。演無畏法音而無難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 法身無過即眾德自顯。心無餘翳則惠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業而無一闕。明通達而無礙。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則確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天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蓋亦萬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故所列眾法皆為道場也。生曰。一念無不知者始乎。大悟時也。以向諸行終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為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處乎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此下三結成。肇曰。若能應上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則遊道場。止則住佛法。舉動所之無非道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也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 此下二略釋文五。一住靜室。二魔來。三不識。四施女。五不受。此初持世避諠住靜捨惡化善。皆迹是方便軌之初學

  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 此二魔作帝釋來也。肇曰。波旬秦名剎者。或名極惡。斷人善根因名殺者。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極惡也。什曰。帝釋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釋形來也。持世不作意。觀他心故不見也。天台云。方便菩薩不知魔來。有三意。一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真故不知。二緣觀有出入之間故不知。三未能善惡齊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此三持世不識謬為說法。誡之以自恣。厭之以無常。修之。以三堅生曰。從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覆為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用為自恣寶之。必深覺其無常。然後能以之求善本矣。肇曰。三堅法身命財寶也。若忘身命棄財寶去封累而修是者必獲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此三天地焚而不燒。劫數終而不盡。故名堅法。以天帝樂著五欲不慮無常故勸修堅法也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此四魔更施女為亂也。生曰。因其說法故可說以從善。實欲以女亂之矣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此五不受女非順道之緣故捨而不受。若法身正觀萬品一如無非不順。肇曰。持世菩薩時為比丘也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此三廣引彈事文中有八。一覺悟。二乞女。三欲隱。四勸捨。五魔捨。六說法。七誘女。八還女。此初淨名覺悟。肇曰。以持世不覺故發其狀也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此二淨名索女。肇曰。將化諸女故現從其索我為白衣應受此女。曷為以與沙門釋子乎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 此三魔欲隱去。肇曰。淨名神力之所制也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 四空聲勸捨女也。肇曰。淨名以魔迷固故化導之也

  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此五魔捨女。生曰。推輕重留女故當勝自不得去也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 此六淨名為女說法也。文二。此初令發心也。肇曰。在魔故從欲在我。宜從道教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此下二勸修行文三。一勸。二問。三答。此初勸樂法捨欲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欲。是樂以其初捨天樂故示以法樂。夫能以弘道為美積德為忻者。雖復經苦履難而不改。其樂天地所重無易。其忻以此自娛樂之極也。豈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備列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歡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二不解故問也

  答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 三淨名答文四。此初樂生四信。謂歸三寶及厭欲持戒。肇曰。信而後悅。莫若三寶樂。離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 此二樂厭苦報也。什曰。如方便品中說也。肇曰。善要必察何樂如之也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 此三明樂修出道文三。此初內護道意。下益眾生上敬養師並行本也。肇曰。將護無上道心令無差失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懃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惠。此二明六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惠中不能生樂。要得無漏惠離塵垢。即至樂自生也

  樂廣菩提心 此下三遍修萬行。肇曰。彼我兼得謂之廣也

  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 魔怨散而惑病消故樂也

  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依報淨而正報圓。何樂如也

  樂莊嚴道場 嚴萬行之因場詣道樹之果場

  樂聞深法不畏 什曰。心無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諸佛有不思議法故能聞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樂法之情不深者。聞深法必生畏也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肇曰。三脫空無相無作也。縛以之解謂之脫。三乘所由謂之門。二乘入三脫門不盡。其極而中路取證。謂之非時。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肇曰。異我自彼。曷為生恚。非同學外道黨也

  樂將護惡知識。樂近善知識 護惡不捨大悲。近善能成大智

  樂心喜清淨 肇曰。清淨是實相真法喜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適化無方故道品無量。肇曰。法樂無量上略言之耳

  是為菩薩法樂 此四結也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此下七波旬誘女也。文二。此初誘也。肇曰。先聞空中聲畏而言。與非其真心故欲俱還也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 二女辭也。肇曰。已屬人矣。兼有法樂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此八還女文五。一索女。二還女。三請法。四為說。五隨還。此初索也。肇曰。淨名化導既訖魔知其不吝故請也。菩薩之道一切無惜想。能見還也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二還女也。肇曰。因事與願菩薩常法也。以女還魔願具滿故因以生願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如魔之願滿也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三弟子辭師故請法也。肇曰。昔在魔宮以五欲為樂。今在菩薩以法樂為樂。復還魔天當何所業耶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 四大士為說無盡燈法文三。此初標名…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