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1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勸也。肇曰。將遠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宮癡冥之室故說此門也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二釋勸法喻合可見。肇曰。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名無盡燈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三結勸學也。肇曰。報恩之上莫先弘道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 五致禮辭還
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辭不堪也
佛告長者子善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善。此初命也。梵云。須達多亦云善得。亦云二施。即給孤獨也。因緣如別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 二略釋也。在家大士故於父舍行施化同類也 生曰。婆羅門法七日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繼業於父舍然也。奇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以乃至第七日方來譏者。欲令其功德滿心淳熟也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 此三廣引彈事文六。一彈呵。二請說。三略說。四重請。五廣說。六得益。此初彈也。肇曰。天竺大施會法於父舍開四門。立高幢告天下。諸有所須皆詣其舍於七日中傾家而施以求梵福時。淨名以其俗施既滿將進以法施故先譏其所設。以明為施之殊也
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肇曰。夫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財不可周給。且施既不普財不益神未。若會群生於十方而即之本土。懷法施於胸中而惠無不普。以此而會會無不均。以此而施不遺人。曷為置殊方而集近賓捨心益而獨潤身乎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此二請問也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心即十方同緣。施中之等莫先於此故曰無前後也。肇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虛心懷德而物自賓 曷為存濡沫之小惠。捨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時之法養。而設前後之俗施乎
何謂也 此四重問也。肇曰。群生無際而受化不俱欲無前無後一時而養者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此下五廣就萬行明法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財養養身法養養神養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則群生流轉以無窮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為身一念之善皆為群生。以為群生故願行俱果行果則已功立願果則群生益已功立則有濟物之能群生益則有返流之分。然則菩薩始建德於內群生已蒙益於外矣。何必待哺養啟尊然後為益乎。菩提者弘濟之道也。是以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時所益無際矣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肇曰。大悲之典救彼而起。所以悲生於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肇曰。小捨捨怨親。大捨捨萬有。捨萬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此二明六度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眾生。永除六蔽圓滿六度。肇曰。忿生於我無我即無競
以離身心相起毘離耶波羅蜜 肇曰。精進之相起于身心而云離身心者。其唯無相精進乎。復次愛著身心不能精進。能精進者其在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肇曰。菩提之相無定無亂。以此起禪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薩名般若因果異名也。然一切智以無相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無相。因果雖異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以三約三脫明法施。肇曰。存眾生則乖空義。存空義則捨眾生善通法相虛空。其懷者終日化眾生終日不乖空也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 肇曰。即有而無故能起無相。即無而有故能不捨。不捨故萬法兼備起無故美惡齊旨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肇曰。作謂造作生死也。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此四遍約萬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無以護正法。非四攝無以濟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 息諸慢以修敬。厭三偽而修三堅。內思六念外順六和。此之謂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業為三也。四得重養與人共之。五持戒淨。六修漏盡惠非直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眾。群眾不和非敬順之道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也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心淨者信也。信樂賢聖常近三寶。不憎惡人能調不善。肇曰。近賢聖生淨喜。見惡無憎心也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厭患三界誓求菩提大事因緣。非小志之所為也。肇曰。出家之法非淺心所能弘也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 肇曰 聞不能行非多聞也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 法性平等名為無淨棲心。此理是住空閑。肇曰。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
趣向佛惠起於宴坐 肇曰。佛惠深遠非定不趣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理圓無漸而解縛者必修之以次位。肇曰。已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 肇曰。大乘萬行分為二。業以智為行標故別立智業。諸行隨從故總立德業。凡所修立非一業所成。而眾經修相好淨土繫以德業。知念說法繫以智業。此蓋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無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惠業 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惠。上決眾生念定諸法相。然後說法故繫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繫之以惠也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 肇曰。無善不修故無惡不斷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肇曰。一切智慧智業也。一切善法即德業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德二業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猶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此下五結成法施。肇曰。若能備上諸法則名閏無涯。其為會也。不止一方其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濟神。不止一方故其會彌綸。可謂大施。可謂大會矣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六明時眾得益文二。此初婆羅門發心也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 二明 善得心淨。肇曰。心累悉除得清淨信也。文四。此初心悟上瓔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維摩詰者現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二讓不受。什曰。本意為說法故。亦為譏財施故。懷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三重請受隨施也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四淨名受已迴施文四。初迴施二田也。肇曰。上直進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極上窮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得為施之意也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二佛現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現神力者驗法施也。變成四柱寶臺豈財施能為之乎。是法施會然也。故能無不周耳
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 三勸令等心文二。一有相等。二無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若此施貧初無善事。施者未能亡於分別。故淨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勝故心濃。施貧以地若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報一也
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也 二無相等也。肇曰。若能齊尊卑一行報以平等悲而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不堪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大段第二總明諸菩薩奉辭。肇曰。三萬二千菩薩皆說不任之辭。文不備載之耳
淨名經關中疏卷上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