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 ▪第9页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已樂慶於彼樂 不樂煩惱不貴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也。不著已樂等大士之心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如地獄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 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遊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肇曰。求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
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毀戒。但念悲救想波羅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過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已佛土 增廣萬善嚴淨佛土依報行也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肇曰。行無限施者開四門施。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惡以淨三業行大施。以嚴相好正報行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惓。以智惠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大悲不屈於生死。精進不倦於佛德。以智惠劍破煩惱因出法身果。荷負眾生。此菩提薩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積塵之內。則自固羈鎖安能濟波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間法 精進以摧魔。無念以證真少欲而不捨世間。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不捨世者。肇曰。和以無念欲而捨世自異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惠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辨演法無礙 不壞法身起通道物身業化也。正念總持多聞不忘意業化也。差別眾根斷疑樂說口業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壞威儀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已而我獨異人。樂說辯者四辨也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無量梵天因物無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離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 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經云八音也。一徹好。二柔軟。三和適。四諦了。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也。又密迹經云。有無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共眾善 自行則深修轉勝 導眾則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圓萬德以成道。以大士之進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此三結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懷物耳。廢捨不修則日耗日盡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此下第二釋不住無為也。文三如前。此初標也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此下二釋文三。此初明三解脫也。二乘觀三脫樂涅槃故取證。菩薩觀三脫樂大悲故不證 無起者。因緣生法無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觀之別門也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此二四非常觀也。破常倒故觀無常。以大悲故不厭。善樂破例故觀苦。以大悲故不惡生死。破我倒故觀無我。以大悲故常誨人。破喧動故觀寂滅。以大悲故不永滅。又觀無常故不住生死。不厭善本。不住涅槃。餘倒然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於觀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此三雜明諸行也。雖漏身心離相而現身心修善。雖法性平等而現歸善法。雖理本無生而現生度物。雖漏本清淨而現行諸漏。雖本覺無行而現行引物。雖眾生性空而不捨悲濟。正位者見真入證之地以大悲故不隨小乘而取證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誰知如此。然大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惠虛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此三結。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成道。自證成道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此下二質釋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捨有為則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滿願由積德。豈捨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肇曰。採良藥必在山嶮。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嶮。有非無為之所出也。若癡捨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肇曰。習知眾生病必之病所。豈住無為之所能。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此四總結勸。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闕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礙。此二無礙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花若干種色若干眾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本彼國 此三聞法歡喜供養稱述而還國也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此云無動。雖復變化萬形而實相常寂故名也。將證淨名勝德。以即經故取佛而現土。因立品名耳。又據前半品應見如來。以後半品顯迹證經故從後立名也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此品第二顯淨名身土以證經。夫人有勝德說必真當故印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應身應土。三欲聞經云利也。初文二。此初問也。前文殊入室論之以無來。身子求經訓之以無求。今淨名見佛見之於無見。此皆會真則言亡。相寂引物則示有去來耳。又二乘初心皆見相迹故因以誨之也。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舉目順俗而致觀不同。如來逆睹其情。將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問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二顯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論以生滅。前文三。初總答實相。二別揀百非。三結成正觀。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空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莫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如來虛照冥偕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曰。見實相法為見佛也。淨名自觀身實相以為如來相義存於是也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此下二明別揀百非意。明諸相非相即實相也。法身非生滅故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無自性故無性。肇曰。法身超絕三世非陰界入所攝故不可以生住去來而睹。不可以五蔭如性而觀也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 金剛之體非四大起。本覺性故不積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性。離三垢常順三脫。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也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 法身非聚散故非一異。亡彼我故無自他不同。太虛故非無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槃故無彼此岸。邪正道不二故無中流。雖眾相都滅而不住滅故教化眾生。是即常寂滅而無滅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法無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聖無彼此之執故不以此不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測。豈凡識而能識哉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 性不可蔽故無晦。離覺所覺故無明。不可以名乎。不可以相示。豈強弱淨穢而分別哉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 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菴園即法性故不離方。真身不生滅故非有為。丈六即真故非無為。應物而相非實相故不可示。應物而名非真名故不可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去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法身真淨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誠。不可以惡欺。感物而來非來。感謝而往非去。既無形於去來亦無心。出入斯言經自絕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無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見益非不福。無證無得非應供。德洽無邊非不應取之則失。真捨之則乖道。豈有相可見無相可無。斯同真際等法性越稱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 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塵。比非小離六塵之境。不可以合覺。不可以離見。無漏之體體絕結縛等實相之智。同眾生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肇曰。無得故無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亂。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滅。恬淡寂泊無為無□。豈容憂畏喜厭於其聞哉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既云三世之有都絕言說之路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也。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結成觀也。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為若是也。又解。他觀者謂二乘凡夫見生滅憂畏等背理為他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二論生滅文三。舍利弗問。二淨名約幻況出。三釋其生滅。前文又四。此初身子問也。離生滅見不生滅者。二乘之見非實相義。若即因緣生滅…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