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住经》

「法华部·华严部」经文286卷10页码:P0497
姚秦 鸠摩罗什译

  《十住经》一 ▪第3页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佛所说。如说而行。诸佛子。是菩萨。悉知生起如是清净地法。所谓。信慈悲舍不疲惓。知诸经书。善解世法。惭愧堪受力。供养诸佛。如所说行。又是菩萨。住欢喜地。以发愿故。广见于诸佛。数百数千数万亿那由他佛。菩萨见诸佛时。心大欢喜。深心爱敬。以菩萨乐具。供养诸佛。及供养僧。以是福德。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因供养诸佛故。生教化众生法。多以二摄。摄取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行未善通达。是菩萨。随所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能受行清净地法。如是诸功德。皆自然回向萨婆若。转益明显。堪任有用。譬如佛子。金师炼金。随以火力。调柔可用。增益光色。如是菩萨。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受行清净诸地之法。此诸功德。皆自然回向萨婆若。转益明显。随意所用。又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相貌得果。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咨受请问。成地之法。不应厌。废是菩萨。住初地中。应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咨受请问第二地中相貌得果无有厌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貌得果。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咨受请问成十地法。无有废厌。是菩萨。悉应善知诸地逆顺法。善知诸地成坏。善知诸地相貌因果。善知诸地得舍。善知诸地清净行分。善知诸地从一地至一地行。善知诸地是处非是处。善知诸地转所住处。善知诸地初事后事差别。善知诸地得不退转相。乃至善知一切菩萨清净地法。善知入如来智地。诸佛子。如是诸菩萨。善知诸地相未发初地乃至十地。知无障阂。得诸地智慧光明故。能得诸佛智慧光明。诸佛子。如大商主。多将贾人。欲至大城。应先问道路。退还过咎。在道利害。未发初处。知道宿时。乃至善知到彼城事。能以智慧。思惟筹量。具诸资用。令无所乏。正导人众。得至大城。于险道中。免诸患难。身及诸人。皆无忧恼。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初地。而善知。诸地逆顺法。乃至善知净一切菩萨清净地法。善知入如来智地

  尔时菩萨。集大福德智慧资粮。为众生商主。随宜教化。令出生死险难恶处。示安隐道。乃至令住萨婆若智慧大城。无诸衰恼。是故诸佛子。菩萨摩诃萨。常应心不疲惓勤修诸地本行。乃至善知入如来智地。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欢喜地门。广说则有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事。菩萨摩诃萨。住在此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布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而不穷匮所作善业。若布施若爱语。若利益若同事。是诸福德。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诸菩萨摩诃萨伴。不离念诸菩萨所行道。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十地。不离念诸力无畏不共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之中。为首为胜。为大为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师为尊。乃至于一切众生中。为依止者。诸佛子。是菩萨摩诃萨。若欲舍家。勤行精进。须臾之间。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进。须臾之间。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飞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门。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计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诸众生  厚修集善根

  成就于白法  亲近于诸佛

  清净信力大  随顺慈悲心

  如是人能发  无量之佛智

  诸佛一切智  无量力清净

  堪受力坚牢  成就诸佛法

  悲心救世间  净修诸佛国

  敷演转法轮  发此无上愿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别异

  种种时差别  以示于世间

  略说则尽求  诸佛之功德

  发于广大心  犹若如虚空

  悲心智慧首  方便合修行

  净信深心故  其力无有量

  心向无障碍  而不随他教

  同诸佛平等  而生于大心

  诸佛子当生  如是之实心

  即离凡夫行  入于佛所行

  即生如来家  无有可讥嫌

  则同于诸佛  必成无上道

  生如是心时  即便得初地

  其心不可动  犹若如山王

  是菩萨便有  大喜相显现

  其心常清净  堪受于大事

  心不乐斗讼  不好恼众生

  无有嗔恨心  乐惭愧恭敬

  又习行直心  守护于诸根

  常念救世间  念求诸佛智

  心生于欢喜  我当得此事

  得于欢喜地  即过五恐怖

  不活畏死畏  及与恶名畏

  三恶道怖畏  大众威德畏

  以不贪着我  及与我所故

  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常行慈悲心  恒有信恭敬

  惭愧功德备  昼夜增善法

  乐功德实利  不乐于诸欲

  如有所闻法  能常善思惟

  无有贪着行  断诸利养心

  常乐于菩提  一心求佛智

  行诸波罗蜜  离于谄曲心

  随说而能行  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  不舍菩萨学

  远世间事业  乐利于世间

  求善法无厌  精进转增益

  诸菩萨如是  好乐诸功德

  而发于大愿  求欲见诸佛

  护法至佛所  行菩萨妙行

  化一切众生  净一切佛土

  我佛国土中  满诸大菩萨

  诸菩萨同心  见闻皆不空

  一切微尘中  诸佛成佛道

  发于如是等  无量无边愿

  是愿无穷尽  如虚空众生

  法性世涅槃  诸佛出智慧

  心缘起智种  我愿如是住

  如是发大愿  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  而观于众生

  知从因缘起  则生慈悲心

  即于苦众生  我当救度之

  为是众生故  而行种种施

  所谓妙国土  上妙诸珍宝

  象马及车乘  眷属与人民

  头目及手足  肌肉施无悔

  求种种经书  心无有疲惓

  得解其义趣  能随世而行

  惭愧堪受心  渐令得增长

  能以恭敬心  供养无量佛

  智者于日夜  如是常修行

  善根得明了  犹如成炼金

  菩萨住是地  能了知十住

  展转修行时  无有诸障碍

  譬如贾客主  欲利诸商人

  先问道路中  诸险艰难事

  菩萨住初地  应知诸地行

  而无有障碍  能至于佛地

  住是初地中  多作阎浮王

  善知于诸法  常行慈悲心

  如法而化导  一切皆信敬

  劝令行布施  以求佛智慧

  菩萨若舍国  佛法中出家

  勤行于精进  即得百三昧

  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国土

  光明照百国  飞行亦如是

  化百土众生  入于百法门

  念知百劫事  示现百种身

  能以百菩萨  眷属而示现

  若以其愿力  过是数无量

  今明初地义  但以略解说

  若欲广说者  亿劫不能尽

  是初菩萨地  名之为欢喜

  利益众生者  今已分别说

  离垢地第二

  一切菩萨众  闻说上地义

  其心皆清净  欢喜无有量

  各于所坐处  踊住虚空中

  脱身上妙衣  以散金刚藏

  咸皆称赞言  善哉金刚藏

  大智无所畏  善说菩萨地

  解脱月大士  知众心清净

  欲闻第二地  相貌之所说

  即请金刚藏  大智愿解说

  第二地相貌  一切皆欲闻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语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当生十心。何等为十。一柔软心。二调和心。三堪受心。四善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无贪吝心。九快心。十大心。若诸菩萨摩诃萨。已具足初地。欲得二地者。先当生是十心。诸佛子。菩萨欲住是离垢地。从本已来。离一切杀生。舍弃刀杖。无嗔恨心。有惭有愧。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常求乐事。尚不恶心恼于众生。何况粗恶。离诸劫盗。资生之物。常自满足。不坏他财。若物属他。他所受用。他所摄者。于是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过者。离于邪淫。自足妻色。不求外欲。属他女人。尚不生心。何况从事。离于妄语。常真语实语。谛语随语。不作憎恶妄语。乃至梦中。尚不妄语。何况故作妄语。离于两舌。无破坏心。此闻不向彼说。彼闻不向此说。于斗诤离散人中。常好和合。离于恶口。所有言语。粗[麸-夫+黄]苦恶。令他嗔恼。又以嗔慢。令他怖畏恼热。不爱不喜。自坏其身。亦坏于他。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言语。甚可喜乐。美妙悦耳。能化人心。和柔具足。多人爱念。能令他人欢喜悦乐。常出如是之语。离于绮语。常自守护所可言说。应作不作。常知时语实语。利益语顺法语。筹量语不为戏乐语。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不贪他物。若有属他。他所贪着。他所摄用。不作是念。我当取之。离嗔害心。嫌恨心。迫热心等。常于众生。求好事心。爱润心。利益心。慈悲心。离于占相。习行正见。决定深信罪福因缘。离于谄曲。诚信三宝。生决定心。菩萨如是。常护善道。作是思惟。众生堕诸恶道者。皆由十不善道因缘。我今当自住十善法。亦当为人说诸善法。示正行处。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为他说法。令住善者。无有是处。又是菩萨。复深思惟。行十不善道因缘故。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行十善道因缘故。则生人处。乃至有顶处生。又是十善道。与智慧和合修行。心劣弱者。乐少功德。厌畏三界。大悲心薄。从他闻法。至声闻乘。复有人。行是十善道。不从他闻。自然得知。不能具足大悲方便。而能深入众因缘法。至辟支佛乘。复有人行是十善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无边。于众生中。起大慈悲。有方便力。志愿坚固。不舍一切众生故。求佛大智慧故。清净菩萨诸地故。能净诸波罗蜜故。能入深广大行。又能清净行是十善道。乃至能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乃至具足一切种智。集诸佛法。是故我等。应行十善道。常求一切智慧。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此十不善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良。二者得…

《十住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