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一百一十二 ▪第3页
失译附秦录勘同编入
..续本经文上一页。是名形服沙门。何谓威仪欺诳沙门。有一沙门具足沙门身四威仪。行立坐卧一心安详。断诸美味修四圣种。远离众会。出家愦闹之众。言语柔软。行如是法皆为欺诳。不为善净而于空法有所见得。于无得法生恐畏心。如临深想。于空论比丘生怨贼想。是名威仪欺诳沙门。何谓名闻沙门。有一沙门以现因缘而行持戒。欲令人知自力读诵。欲令他人知为多闻。自力独处在于闲静。欲令人知为阿练若。少欲知足行远离行。但为人知不以厌离。不为善寂不为得道。不为沙门婆罗门果。不为涅槃。是为名闻沙门。复次迦叶。何谓实行沙门。有一沙门。不贪身命。何况利养。闻诸法空无相无愿。心达随顺如所说行。不为涅槃而修梵行。何况三界。尚不乐起空无我见。何况我见众生人见。离依止法而求解脱一切烦恼。见一切诸法本来无垢毕竟清净。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言说。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当见有和合众。而于诸法无所断除无所修行。不生生死不着涅槃。知一切法本来寂灭。不见有缚不求解脱。是名实行沙门。如是迦叶。汝等当习实行沙门法。莫为名字所坏。迦叶。譬如贫穷贱人假富贵名。于意云何。称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叶。但名沙门婆罗门。而无沙门婆罗门实功德行。亦如贫人为名所坏。譬如有人漂没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叶。有诸沙门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恚痴渴。法水漂没烦恼渴死堕诸恶道。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贵药。不能将适为药所害。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得好法药不能修善自害慧根。迦叶。譬如摩尼宝珠堕不净中不可复着。如是多闻贪着利养。便不复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着金璎珞。多闻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如长者子剪除爪甲。净自洗浴涂赤栴檀。着新白衣头着华鬘中外相称。如是迦叶。多闻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 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 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 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 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 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 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 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 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无闇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 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 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 亦无有所著
无缚无诸漏 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 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 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 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 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 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 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 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 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 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 具足清净戒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百比丘闻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坐起去。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从坐起去。佛语迦叶。是诸比丘皆增上慢。闻是清净无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达。佛所说偈其义甚深。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信解力少难得信受。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着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槃。尔时佛语须菩提言。汝往将是诸比丘来。须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语。况须菩提耶。佛即化作二比丘。随五百比丘所向道中。诸比丘见已。问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独处修禅定乐。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不能信解。诸比丘言。长老。我等闻佛说法亦不信解欲至独处修禅定行。时化比丘语诸比丘言。我等当离自高逆诤心。应求信解佛所说义。所以者何。无高无诤是沙门法。所说涅槃名为灭者为何所灭。是身之中有我灭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灭耶。诸比丘言。是身之中。无我无人。无作无受。无命而可灭者。但以贪欲嗔痴灭故名为涅槃。化比丘言。汝等贪欲嗔痴。为是定相可灭尽耶。诸比丘言。贪欲嗔痴。不在于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离诸忆想是则不生。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忆想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者。即于诸法无染无离。无染无离者。是名寂灭。所有戒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以是法故说为涅槃。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汝等不应分别一切受想灭定。一切诸法无分别故。若有比丘灭诸受想得灭定者。则为满足更无有上。化比丘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须菩提问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从来。诸比丘言。佛所说法。无所从来去无所至。又问谁为汝师。答言。我师先来不生亦无有灭。又问。汝等从何闻法。答言。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是闻法。又问。云何闻法。答言。不为缚故。不为解脱故。又问。汝等习行何法。答言。不为得故。不为断故。又问。谁调伏汝。答言。身无定相心无所行是调伏我。又问。何行心得解脱。答言。不断无明不生明故。又问。汝等为谁弟子。答言。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又问。汝等已得几何当入涅槃。答言。犹如如来所化入涅槃者。我等当入。又问。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又问。汝等所作已办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又问。汝等修梵行耶。答言。于三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又问。汝等烦恼尽耶。答言。一切诸法毕竟无尽相故。又问。汝等破魔耶。答言。阴魔不可得故。又问。汝等奉如来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问。汝等住福田耶。答言。无有住故。又问汝等断于生死往来耶。答言。无常无断故。又问。汝等随法行耶。答言。无碍解脱故。又问。汝等究竟当生何所。答言。随于如来化人所至。须菩提问诸比丘。时有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会中有普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当云何住。当云何学。佛言。菩萨学是经所说皆无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着。随是行者有大利益。普明。譬如有乘杯船欲渡恒河。以何精进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大精进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坏故。佛告普明。菩萨亦尔。欲修佛法当勤精进倍复过是。所以者何。是身无常无有决定坏败之相。不得久住终归磨灭。未得法利恐中坏故。我在大流为度众生断于四流故。当习法船乘此法船。往来生死度脱众生。云何菩萨所习法船。谓平等心一切众生为船因缘。习无量福以为牢厚清净戒板。行施及果以为庄严。净心佛道为诸材木。一切福德以为具足。坚固系缚忍辱柔软忆念为钉。诸菩提分坚强精进。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福德业成。善寂调心以为师匠。毕竟不坏大悲所摄。以四摄法广度致远。以智慧力防诸怨贼。善方便力种种合集。四大梵行以为端严。四正念处为金楼观。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为疾风。五根善察离诸曲恶。五力强浮七觉觉悟能破魔贼。入八真正道随意到岸离外道济。止为调御观为利益不着二边。有因缘法以为安隐。大乘广博无尽辩才。广布名闻能济十方一切众生。而自唱言来上法船。从安隐道至于涅槃。度身见岸至佛道岸离一切见。如是普明。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如是法船。以是法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脱漂没长流众生。又告普明。复有法行能令菩萨疾得成佛。谓诸所行真实不虚。厚习善法深心清净。不舍精进乐欲近明。修习一切诸善根故。常正忆念乐善法故。多闻无厌具足慧故。破坏憍慢增益智故。除灭戏论具福德故。乐住独处身心离故。不处愦闹离恶人故。深求于法依第一义故。求于智慧通达实相故。求于真谛得不坏法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远离得寂灭故。如是普明。是为菩萨疾成佛道。说是经时。普明菩萨。大迦叶等诸天阿修罗及世间人。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宝积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8】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