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寶積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10卷11頁碼:P0001
唐 菩提流志譯並合

  《大寶積經》一百一十二 ▪第3页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

  ..續本經文上一頁。是名形服沙門。何謂威儀欺诳沙門。有一沙門具足沙門身四威儀。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斷諸美味修四聖種。遠離衆會。出家愦鬧之衆。言語柔軟。行如是法皆爲欺诳。不爲善淨而于空法有所見得。于無得法生恐畏心。如臨深想。于空論比丘生怨賊想。是名威儀欺诳沙門。何謂名聞沙門。有一沙門以現因緣而行持戒。欲令人知自力讀誦。欲令他人知爲多聞。自力獨處在于閑靜。欲令人知爲阿練若。少欲知足行遠離行。但爲人知不以厭離。不爲善寂不爲得道。不爲沙門婆羅門果。不爲涅槃。是爲名聞沙門。複次迦葉。何謂實行沙門。有一沙門。不貪身命。何況利養。聞諸法空無相無願。心達隨順如所說行。不爲涅槃而修梵行。何況叁界。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衆生人見。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爲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衆。而于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如是迦葉。汝等當習實行沙門法。莫爲名字所壞。迦葉。譬如貧窮賤人假富貴名。于意雲何。稱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但名沙門婆羅門。而無沙門婆羅門實功德行。亦如貧人爲名所壞。譬如有人漂沒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諸沙門多讀誦經。而不能止貪恚癡渴。法水漂沒煩惱渴死墮諸惡道。譬如藥師持藥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複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貴藥。不能將適爲藥所害。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複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善自害慧根。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墮不淨中不可複著。如是多聞貪著利養。便不複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著金璎珞。多聞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複如是。如長者子剪除爪甲。淨自洗浴塗赤栴檀。著新白衣頭著華鬘中外相稱。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複如是。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謂爲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衆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是名第叁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善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舍。無可取無可棄。無衆生無衆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別此戒。是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系不受叁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憍慢  亦無所依止

  持戒無愚癡  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汙  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軟  畢竟常寂滅

  遠離于一切  憶想之分別

  解脫諸動念  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身命  不用諸有生

  修習于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爲佛法  真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無闇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  已知見諸相

  是名爲佛法  真實淨持戒

  無此無彼岸  亦無有中間

  于無此彼中  亦無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  亦無有欺诳

  是名爲佛法  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爲安住  真實淨持戒

  雖行持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爲上  遇戒求聖道

  是名爲真實  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爲最  亦不貴叁昧

  過此二事已  修習于智慧

  空寂無所有  諸聖賢之性

  是清淨持戒  諸佛所稱贊

  心解脫身見  除滅我我所

  信解于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  則爲無有比

  依戒得叁昧  叁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于淨智

  已得淨智者  具足清淨戒

  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叁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比丘聞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從坐起去。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坐起去。佛語迦葉。是諸比丘皆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達。佛所說偈其義甚深。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難得信受。又大迦葉。是五百比丘。過去迦葉佛時。爲外道弟子。到迦葉佛所欲求長短。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語。以是善心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忉利天終生閻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比丘深著諸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隨順通達。是諸比丘雖不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惡道。當于現身得入涅槃。爾時佛語須菩提言。汝往將是諸比丘來。須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語。況須菩提耶。佛即化作二比丘。隨五百比丘所向道中。諸比丘見已。問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獨處修禅定樂。所以者何。佛所說法不能信解。諸比丘言。長老。我等聞佛說法亦不信解欲至獨處修禅定行。時化比丘語諸比丘言。我等當離自高逆诤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所以者何。無高無诤是沙門法。所說涅槃名爲滅者爲何所滅。是身之中有我滅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滅耶。諸比丘言。是身之中。無我無人。無作無受。無命而可滅者。但以貪欲嗔癡滅故名爲涅槃。化比丘言。汝等貪欲嗔癡。爲是定相可滅盡耶。諸比丘言。貪欲嗔癡。不在于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離諸憶想是則不生。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憶想若使汝等不起憶想分別法者。即于諸法無染無離。無染無離者。是名寂滅。所有戒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以是法故說爲涅槃。是法皆空遠離亦不可取。汝等舍離是涅槃想。莫隨于想。莫隨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觀想。若以想舍想者。則爲想所縛。汝等不應分別一切受想滅定。一切諸法無分別故。若有比丘滅諸受想得滅定者。則爲滿足更無有上。化比丘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從來。諸比丘言。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又問誰爲汝師。答言。我師先來不生亦無有滅。又問。汝等從何聞法。答言。無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從是聞法。又問。雲何聞法。答言。不爲縛故。不爲解脫故。又問。汝等習行何法。答言。不爲得故。不爲斷故。又問。誰調伏汝。答言。身無定相心無所行是調伏我。又問。何行心得解脫。答言。不斷無明不生明故。又問。汝等爲誰弟子。答言。無得無知者是彼弟子。又問。汝等已得幾何當入涅槃。答言。猶如如來所化入涅槃者。我等當入。又問。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又問。汝等所作已辦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又問。汝等修梵行耶。答言。于叁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又問。汝等煩惱盡耶。答言。一切諸法畢竟無盡相故。又問。汝等破魔耶。答言。陰魔不可得故。又問。汝等奉如來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問。汝等住福田耶。答言。無有住故。又問汝等斷于生死往來耶。答言。無常無斷故。又問。汝等隨法行耶。答言。無礙解脫故。又問。汝等究竟當生何所。答言。隨于如來化人所至。須菩提問諸比丘。時有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叁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會中有普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當雲何住。當雲何學。佛言。菩薩學是經所說皆無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著。隨是行者有大利益。普明。譬如有乘杯船欲渡恒河。以何精進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大精進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壞故。佛告普明。菩薩亦爾。欲修佛法當勤精進倍複過是。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我在大流爲度衆生斷于四流故。當習法船乘此法船。往來生死度脫衆生。雲何菩薩所習法船。謂平等心一切衆生爲船因緣。習無量福以爲牢厚清淨戒板。行施及果以爲莊嚴。淨心佛道爲諸材木。一切福德以爲具足。堅固系縛忍辱柔軟憶念爲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議無量禅定福德業成。善寂調心以爲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力防諸怨賊。善方便力種種合集。四大梵行以爲端嚴。四正念處爲金樓觀。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爲疾風。五根善察離諸曲惡。五力強浮七覺覺悟能破魔賊。入八真正道隨意到岸離外道濟。止爲調禦觀爲利益不著二邊。有因緣法以爲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衆生。而自唱言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于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如是普明。菩薩摩诃薩。應當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脫漂沒長流衆生。又告普明。複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深心清淨。不舍精進樂欲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壞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福德故。樂住獨處身心離故。不處愦鬧離惡人故。深求于法依第一義故。求于智慧通達實相故。求于真谛得不壞法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遠離得寂滅故。如是普明。是爲菩薩疾成佛道。說是經時。普明菩薩。大迦葉等諸天阿修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寶積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