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

「宝积部·涅槃部」经文374卷12页码:P0365
北凉 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二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者。今恣汝所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我实不见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有来问我不能答者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即从座起敛容整服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适欲问。如来大慈复垂听许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诸善男子。汝等今当于是菩萨深生恭敬尊重赞叹。应以种种香花伎乐璎珞幡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而供养之迎来送去。所以者何。是人已于过去诸佛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是故今于我前欲师子吼

  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诸善男子。是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欲如是大师子吼。是故汝等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若欲问今可随意。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善男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

  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本有今无  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苏耶。答言。我有酪实非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苏。众生亦尔。悉皆…

《大般涅槃经二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