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坐禅三昧经》

「经集部」经文614卷15页码:P0269
姚秦 鸠摩罗什译

  《坐禅三昧经》上 ▪第2页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嗔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是。以嗔加物其毒难制。虽欲烧他实是自害。复自念言。外被法服内习忍行。是谓沙门岂可恶声纵此变色憋心。复次五受阴者。众苦林薮受恶之的。苦恼恶来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无量。众怨甚多不可得除。当自守护着忍革屣。如佛言曰

  以嗔报嗔  嗔还着之  嗔恚不报

  能破大军  能不嗔恚  是大人法

  小人嗔恚  难动如山  嗔为重毒

  多所残害  不得害彼  自害乃灭

  嗔为大瞑  有目无睹  嗔为尘垢

  染污净心  如是嗔恚  当急除灭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  如是种种

  嗔毒无量  常习慈心  除灭嗔恚

  是为慈三昧门

  第三治愚痴法门

  若愚痴偏多。当学三种思惟法门。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当教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问曰。一切智人是有明。一切余人是无明。是中云何无明。答曰。无明名一切不知。此中无明能造后世有。有者无无者有弃诸善取诸恶。破实相着虚妄。如无明相品中说

  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德业

  而作结使因  如火钻燧生

  恶法而心着  远弃于善法

  夺众生明贼  去来明亦劫

  常乐我净想  计于五阴中

  苦习尽道法  亦复不能知

  种种恼险道  盲人入中行

  烦恼故业集  业故苦流回

  不应取而取  应取而反弃

  驰闇逐非道  蹴株而躃地

  有目而无慧  其喻亦如是

  是因缘灭故  智明如日出

  如是略说。无明乃至老死亦如是。问曰。佛法中因缘甚深。云何痴多人能观因缘。答曰。二种痴人。一如牛羊。二种种邪见。痴惑闇蔽邪见痴人。佛为此说当观因缘以习三昧

  第四治思觉法门

  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有三种学人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若久习行当教言。数随止观转观清净。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云何为数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数一。出息至竟数二。若未竟而数为非数。若数二至九而误更从一数起。譬如算人一一为二二二为四三三为九。问曰。何以故数。答曰。无常观易得故。亦断诸思觉故。得一心故。身心生灭无常相似相续难见。入息出息生灭无常易知易见故。复次心系在数。断诸思诸觉。思觉者。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欲求净心入正道者。先当除却三种粗思觉。次除三种细思觉。除六觉已。当得一切清净法。譬如采金人先除粗石砂。然后除细石砂。次第得细金砂。问曰。云何为粗病。云何为细病。答曰。欲嗔恼觉是三名粗病。亲里国土及不死觉是三名细病。除此觉已。得一切清净法。问曰。未得道者结使未断。六思觉强从心生乱。云何能除。答曰。心厌世间。正观能遮而未能拔。后得无漏道。能拔结使根本。何谓正观

  见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护是亦苦

  失之忧恼亦大苦  心得欲时无满苦

  欲无常空忧恼因  众共有此当觉弃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实不贵重  种种欲求颠倒乐

  如六神通阿罗汉  教诲欲觉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净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结毒蛇满心室  缠绵爱喜不相离

  既知身戒不可毁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缘纵心乃如是

  父母生养长育汝  宗亲恩爱共成就

  咸皆涕泣恋惜汝  汝能舍离不顾念

  而心常在欲觉中  共欲嬉戏无厌心

  常乐欲火共一处  欢喜爱乐不暂离

  如是种种呵欲觉。如是种种正观除欲觉。问曰。云何灭嗔恚觉。答曰

  从胎中来生常苦  是中众生莫嗔恼

  若念嗔恼慈悲灭  慈悲嗔恼不相比

  汝念慈悲嗔恼灭  譬如明闇不同处

  若持净戒念嗔恚  是人自毁破法利

  譬如诸象入水浴  复以泥土涂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种种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众生  而复加益以嗔恼

  若起嗔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烧

  是故常念行慈悲  嗔恼恶念内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习佛所念

  是故不应念不善  常念善法欢乐心

  今世得乐后亦然  得道常乐是涅槃

  若心积聚不善觉  自失己利并害他

  是谓不善彼我失  他有净心亦复没

  譬如阿兰若道人  举手哭言贼劫我

  有人问言。谁劫汝。答言。财贼我不畏。我不聚财求世利。谁有财贼能侵我。我集善根诸法宝。觉观贼来破我利。财贼可避。多藏处。劫善贼来无处避。如是种种呵嗔恚。如是种种正观除嗔恚觉

  问曰。云何除恼觉

  答曰众生百千种  诸病更互恒来恼

  死贼捕伺常欲杀  无量众苦自沉没

  云何善人复加恼  谗谤谋害无慈仁

  未及伤彼被殃身  俗人起恼是可恕

  此事世法恶业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净道出家人  而生嗔恚怀嫉心

  清冷云中放毒火  当知此恶罪极深

  阿兰若人兴嫉妒  有阿罗汉他心智

  教诫苦责汝何愚  嫉妒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养当自集  诸功德本庄严身

  若不持戒禅多闻  虚假染衣坏法身

  实是乞儿弊恶人  云何求供养利身

  饥渴寒热百千苦  众生常困此诸恼

  身心苦厄无穷尽  云何善人加诸恼

  譬如病疮以针刺  亦如狱囚考未决

  苦厄缠身众恼集  云何慈悲更令剧

  如是种种呵恼觉。如是种种正观除恼觉

  问曰。云何除亲里觉

  答曰。应如是念。世界生死中自业缘牵。何者是亲何者非亲。但以愚痴故横生着心计为我亲。过去世非亲为亲。未来世非亲为亲。今世是亲过去非亲。譬如鸟栖暮集一树晨飞各随缘去。家属亲里亦复如是。生世界中各各自异心。缘会故亲缘散故疏。无有定实因缘果报。共相亲近。譬如干沙缘手团握。缘捉故合缘放故散。父母养子老当得报。子蒙怀抱养育故应报。若顺其意则亲。若逆其意是贼。有亲不能益而反害。有非亲无损而大益。人以因缘故而生爱。爱因缘故而更断。譬如画师作妇女像还自爱着。此亦如是。自生染着染着于外。过去世中汝有亲里。今世于汝复何所作。汝亦不能益过去亲。过去亲不益汝。两不相益。空念之为是亲非亲。世界中不定无边。如阿罗汉教新出家恋亲弟子言。如恶人吐食更欲还啖。汝亦如是。汝已得出家。何以还欲爱着。是剃发染衣是解脱相。汝着亲里不得解脱还为爱所系。三界无常流转不定。若亲非亲。虽今亲里久久则灭。如是十方众生回转。亲里无定是非我亲。人欲死时无心无识。直视不转闭气命绝如堕闇坑。是时亲里家属安在。若初生时先世非亲今强和合作亲。若当死时复非亲。如是思惟不当着亲。如人儿死。一时三处父母俱时啼哭。诳天上父母妻子。人中亦为诳。龙中父母亦为诳。如是种种正观除亲里觉

  问曰。云何除国土觉。答曰。行者若念是国土丰乐安隐多诸好人。恒为国上觉绳所牵。将去罪处觉心如是。若有智人不应念着。何以故。国土种种过罪所烧时节转故。亦有饥饿身疲极故。一切国土无常安者。复次老病死苦无国不有。从是间身苦去得彼处身苦。一切国土去无不苦。假有国土安隐丰乐。而有结恼心生苦患。是非好国土。能除杂恶国土能薄结使令心不恼。是谓好国土。一切众生有二种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恼。无有国土无此二恼。复次有国土大寒。有国土大热。有国土饥饿。有国土多病。有国土多贼。有国土王法不理。如是种种国土之恶心不应着。如是正观除国土觉

  问曰。云何除不死觉。答曰。应教行者。若好家生。若种族子才技力势胜人。一切莫念。何以故。一切死时不观老少贵贱才技力势。是身是一切忧恼诸因缘。因自见少多寿若得安隐。是为痴人。何以故。是谓忧恼因依是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相应。谁得安隐者。出息期入是不可信。复次人睡时欲期必觉。是事难信。受胎至老死事恒来。求死时节言常不死。云何可信。譬如杀贼拔刀注箭常求杀人无怜愍心。人生世间死力最大。一切无胜死力强者。若过去世第一妙人无能脱此死者。现在亦无大智人能胜死者。亦非软语求。非巧言诳可得避脱。亦非持戒精进能却此死。以是故当知。人常危脆不可怙恃。莫信计常我寿久活。是诸死贼常将人去。不付老竟然后当杀。如阿罗汉教诸觉所恼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厌世入道。何以作此觉。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时死者。有乳餔时。有断乳时。有小儿时。有盛壮时。有老时。一切时中间死法界。譬如树华华时便堕。有果时堕。有未熟时堕。是故当知。勤力精进求安隐道。大力贼共住不可信。此贼如虎巧覆藏身。如是死贼常求杀人。世界所有空如水泡。云何当言待时入道。何谁能证言汝必老可得行道。譬如崄岸大树上有大风下有大水崩其根土。谁当信此树得久住者。人命亦如是。少时不可信。父如谷子。母如好田。先世因缘罪福如雨泽。众生如谷。生死如收刈。种种诸天子人王智德。如天王佐天斗破诸阿须伦军。种种受乐极高大明。还没在黑闇。以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当作此。明后当作是。如是正观种种除不死觉。如是先除粗思觉。却后除细思觉。心清净生得正道。一切结使尽。从是得安隐处。是谓出家果。心得自在。三业第一清净不复受胎。读种种经多闻。是时得报果。如是得时。不空破魔王军。便得第一勇猛名称。世界中烦恼将去。是不名健。能破烦恼贼灭三毒火凉乐清净。涅槃林中安隐高枕。种种禅定根力七觉清风四起。顾念众生没三毒海。德妙力如是。乃名为健。如是等散心。当念阿那般那学六种法断诸思觉。以是故念数息

  问曰。若余不净念佛四等观中。亦得断思觉。何以故。独数息。答曰。余观法宽难失故。数息法急易转故。譬如放牛。以牛难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猕猴易失故守之…

《坐禅三昧经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