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禅叁昧經》

「經集部」經文614卷15頁碼:P0269
姚秦 鸠摩羅什譯

  《坐禅叁昧經》上 ▪第2页

  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嗔報最重衆惡中上無有過是。以嗔加物其毒難製。雖欲燒他實是自害。複自念言。外被法服內習忍行。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複次五受陰者。衆苦林薮受惡之的。苦惱惡來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無量。衆怨甚多不可得除。當自守護著忍革屣。如佛言曰

  以嗔報嗔  嗔還著之  嗔恚不報

  能破大軍  能不嗔恚  是大人法

  小人嗔恚  難動如山  嗔爲重毒

  多所殘害  不得害彼  自害乃滅

  嗔爲大瞑  有目無睹  嗔爲塵垢

  染汙淨心  如是嗔恚  當急除滅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  如是種種

  嗔毒無量  常習慈心  除滅嗔恚

  是爲慈叁昧門

  第叁治愚癡法門

  若愚癡偏多。當學叁種思惟法門。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生緣老死無明緣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問曰。一切智人是有明。一切余人是無明。是中雲何無明。答曰。無明名一切不知。此中無明能造後世有。有者無無者有棄諸善取諸惡。破實相著虛妄。如無明相品中說

  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德業

  而作結使因  如火鑽燧生

  惡法而心著  遠棄于善法

  奪衆生明賊  去來明亦劫

  常樂我淨想  計于五陰中

  苦習盡道法  亦複不能知

  種種惱險道  盲人入中行

  煩惱故業集  業故苦流回

  不應取而取  應取而反棄

  馳闇逐非道  蹴株而躃地

  有目而無慧  其喻亦如是

  是因緣滅故  智明如日出

  如是略說。無明乃至老死亦如是。問曰。佛法中因緣甚深。雲何癡多人能觀因緣。答曰。二種癡人。一如牛羊。二種種邪見。癡惑闇蔽邪見癡人。佛爲此說當觀因緣以習叁昧

  第四治思覺法門

  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叁昧法門。有叁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阿那般那叁昧六種門十六分。雲何爲數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數一。出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爲非數。若數二至九而誤更從一數起。譬如算人一一爲二二二爲四叁叁爲九。問曰。何以故數。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思覺故。得一心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複次心系在數。斷諸思諸覺。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裏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卻叁種粗思覺。次除叁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采金人先除粗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問曰。雲何爲粗病。雲何爲細病。答曰。欲嗔惱覺是叁名粗病。親裏國土及不死覺是叁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雲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  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  衆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  種種欲求顛倒樂

  如六神通阿羅漢  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結毒蛇滿心室  纏綿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緣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  宗親恩愛共成就

  鹹皆涕泣戀惜汝  汝能舍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  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  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問曰。雲何滅嗔恚覺。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  是中衆生莫嗔惱

  若念嗔惱慈悲滅  慈悲嗔惱不相比

  汝念慈悲嗔惱滅  譬如明闇不同處

  若持淨戒念嗔恚  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  複以泥土塗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種種鞭笞百千苦

  雲何善人念衆生  而複加益以嗔惱

  若起嗔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  嗔惱惡念內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  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  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  自失己利並害他

  是謂不善彼我失  他有淨心亦複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  舉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答言。財賊我不畏。我不聚財求世利。誰有財賊能侵我。我集善根諸法寶。覺觀賊來破我利。財賊可避。多藏處。劫善賊來無處避。如是種種呵嗔恚。如是種種正觀除嗔恚覺

  問曰。雲何除惱覺

  答曰衆生百千種  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  無量衆苦自沈沒

  雲何善人複加惱  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  而生嗔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  當知此惡罪極深

  阿蘭若人興嫉妒  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  嫉妒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  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禅多聞  虛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  雲何求供養利身

  饑渴寒熱百千苦  衆生常困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  雲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  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纏身衆惱集  雲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問曰。雲何除親裏覺

  答曰。應如是念。世界生死中自業緣牽。何者是親何者非親。但以愚癡故橫生著心計爲我親。過去世非親爲親。未來世非親爲親。今世是親過去非親。譬如鳥棲暮集一樹晨飛各隨緣去。家屬親裏亦複如是。生世界中各各自異心。緣會故親緣散故疏。無有定實因緣果報。共相親近。譬如幹沙緣手團握。緣捉故合緣放故散。父母養子老當得報。子蒙懷抱養育故應報。若順其意則親。若逆其意是賊。有親不能益而反害。有非親無損而大益。人以因緣故而生愛。愛因緣故而更斷。譬如畫師作婦女像還自愛著。此亦如是。自生染著染著于外。過去世中汝有親裏。今世于汝複何所作。汝亦不能益過去親。過去親不益汝。兩不相益。空念之爲是親非親。世界中不定無邊。如阿羅漢教新出家戀親弟子言。如惡人吐食更欲還啖。汝亦如是。汝已得出家。何以還欲愛著。是剃發染衣是解脫相。汝著親裏不得解脫還爲愛所系。叁界無常流轉不定。若親非親。雖今親裏久久則滅。如是十方衆生回轉。親裏無定是非我親。人欲死時無心無識。直視不轉閉氣命絕如墮闇坑。是時親裏家屬安在。若初生時先世非親今強和合作親。若當死時複非親。如是思惟不當著親。如人兒死。一時叁處父母俱時啼哭。诳天上父母妻子。人中亦爲诳。龍中父母亦爲诳。如是種種正觀除親裏覺

  問曰。雲何除國土覺。答曰。行者若念是國土豐樂安隱多諸好人。恒爲國上覺繩所牽。將去罪處覺心如是。若有智人不應念著。何以故。國土種種過罪所燒時節轉故。亦有饑餓身疲極故。一切國土無常安者。複次老病死苦無國不有。從是間身苦去得彼處身苦。一切國土去無不苦。假有國土安隱豐樂。而有結惱心生苦患。是非好國土。能除雜惡國土能薄結使令心不惱。是謂好國土。一切衆生有二種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惱。無有國土無此二惱。複次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土饑餓。有國土多病。有國土多賊。有國土王法不理。如是種種國土之惡心不應著。如是正觀除國土覺

  問曰。雲何除不死覺。答曰。應教行者。若好家生。若種族子才技力勢勝人。一切莫念。何以故。一切死時不觀老少貴賤才技力勢。是身是一切憂惱諸因緣。因自見少多壽若得安隱。是爲癡人。何以故。是謂憂惱因依是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相應。誰得安隱者。出息期入是不可信。複次人睡時欲期必覺。是事難信。受胎至老死事恒來。求死時節言常不死。雲何可信。譬如殺賊拔刀注箭常求殺人無憐愍心。人生世間死力最大。一切無勝死力強者。若過去世第一妙人無能脫此死者。現在亦無大智人能勝死者。亦非軟語求。非巧言诳可得避脫。亦非持戒精進能卻此死。以是故當知。人常危脆不可怙恃。莫信計常我壽久活。是諸死賊常將人去。不付老竟然後當殺。如阿羅漢教諸覺所惱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厭世入道。何以作此覺。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時死者。有乳餔時。有斷乳時。有小兒時。有盛壯時。有老時。一切時中間死法界。譬如樹華華時便墮。有果時墮。有未熟時墮。是故當知。勤力精進求安隱道。大力賊共住不可信。此賊如虎巧覆藏身。如是死賊常求殺人。世界所有空如水泡。雲何當言待時入道。何誰能證言汝必老可得行道。譬如崄岸大樹上有大風下有大水崩其根土。誰當信此樹得久住者。人命亦如是。少時不可信。父如谷子。母如好田。先世因緣罪福如雨澤。衆生如谷。生死如收刈。種種諸天子人王智德。如天王佐天鬥破諸阿須倫軍。種種受樂極高大明。還沒在黑闇。以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當作此。明後當作是。如是正觀種種除不死覺。如是先除粗思覺。卻後除細思覺。心清淨生得正道。一切結使盡。從是得安隱處。是謂出家果。心得自在。叁業第一清淨不複受胎。讀種種經多聞。是時得報果。如是得時。不空破魔王軍。便得第一勇猛名稱。世界中煩惱將去。是不名健。能破煩惱賊滅叁毒火涼樂清淨。涅槃林中安隱高枕。種種禅定根力七覺清風四起。顧念衆生沒叁毒海。德妙力如是。乃名爲健。如是等散心。當念阿那般那學六種法斷諸思覺。以是故念數息

  問曰。若余不淨念佛四等觀中。亦得斷思覺。何以故。獨數息。答曰。余觀法寬難失故。數息法急易轉故。譬如放牛。以牛難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猕猴易失故守之…

《坐禅叁昧經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