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璎珞经》十四 ▪第3页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一名现在报)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切诸法。分别法界行不思议。皆使众生闻此道教。同时成道无所障碍。然彼众生不自觉知为所从闻。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复次道胜子。若复菩萨摩诃萨。入五道中教化众生。令彼众生尽得神通。游戏十方无量世界。闻诸十方诸佛说法。解知诸法如幻如化。然彼众生不自觉知。如我今日为谁开悟。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复次道胜子。若复菩萨摩诃萨。入五道中教化众生。使三世中一切有形。成等正觉皆悉成就。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复次道胜子。若复菩萨摩诃萨。入五道中教化众生。入深法藏分别妙智。超越过去当来现在。独步三界亦无等侣。复令众生与己无异。是谓菩萨摩诃萨修于正法应不思议。是谓道胜子菩萨五根德力入五道中教化众生。诸法殊胜不可测量。亦非罗汉辟支所知
菩萨璎珞经无我品第四十三
尔时有菩萨名曰心智白佛言。若有菩萨摩诃萨。分别身观解无我想。云何成就菩萨道观。尔时世尊告心智菩萨曰。若有菩萨欲得成就菩萨道观者。当行十法。云何为十。若有菩萨摩诃萨。未住菩萨位安处无为。究竟道本成就弘誓。自观无我复化众生如己无异。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复次心智。若复菩萨摩诃萨。能化无身现有形身。复化有身现无形身。以有我为无我。以无我为有我。于中化导一切众生。是谓菩萨摩诃萨具足一切心智之法。复次心智。若菩萨摩诃萨。欲成如来至真等正觉成无生心。解诸法本不可乐法。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心得成如来至真等正觉。复次心智。若复菩萨摩诃萨。已得空心解我无有亦无生灭。复以此法教化一切知无我想。有此智慧不自称扬。于诸深法最为第一。是谓菩萨摩诃萨为修第一无我之行。复次心智。若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分别一切诸法相。亦不见法众相之本。及其一切诸法之本亦复如是。众生起无我想内外诸法及一切智。是谓菩萨摩诃萨修无我行。复次菩萨摩诃萨。若复善男子善女人。见劫成败。见劫不成败。不以成为喜。不成为忧。于两中间不起吾我想。菩萨摩诃萨逮无我法。佛复告心智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一切身入灭尽三昧。分别行本知所从来。出要无为至于大道。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复次心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无我心。分别一切十二因缘。生者不知所以生。灭者不知所以灭。于诸法本悉无我想。是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法本无我之行。复次心智。若复菩萨摩诃萨。分别一切诸法之本。亦不见近亦不见远本无所生亦无所起。是谓菩萨无我之行。复次心智。若有菩萨摩诃萨。于不起法忍解知心识悉无所有。于中得成无上至真等正觉。亦不见成亦不见不成。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如是心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具足学无我之行者。必至坚固终成无上正真之道。复次心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具足一切诸法者。当学无我之法。云何为无我。所谓无我者。究竟至成此亦无我。分别四大思惟本原此亦无我。一切诸佛出世教化此亦无我。不见众生有所度脱。坐树王下降伏魔兵悉无所有。是谓菩萨无我之行。不见三世总持法本。无所著智亦不在内外。分别思惟悉无所有。是谓菩萨无我之行。佛复告心智。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入空定意究竟如来深法之藏。亦不在此亦不在彼。解知一切悉无所有。若复善男子善女人。以神足力入定意定。显曜一切无相法观。云何为无相。诸佛世尊所教化度脱一切不以言教。是谓无相。云何为无相。一切诸佛于众生本而自游戏。是谓无相。坐一树下得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无相之行。如是心智。若有菩萨摩诃萨。习持此法逮无我法者。便成无上正真之道◎
◎
菩萨璎珞经等乘品第四十四
尔时座中有菩萨名曰净眼。即从座起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云何世尊。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至无碍慧。为修何法灭大乘迹。尔时世尊告净眼菩萨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今汝发问者。皆佛威神之所致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以偈发遣汝疑。是时世尊。便说颂曰
不以坏败色 得趣平等道
观色道不异 乃能乘大乘
思惟色与道 如尔性亦然
不见坏败道 智者所修行
道性本无坏 寻究不可尽
最应第一义 乘此至无碍
愚者心颠倒 求道阴持入
染着于三界 不离受生分
诸法无受取 上下及中间
不见有散落 此名趣大乘
若见法非法 在二意不动
亦不生二见 发趣亦复然
二为有为法 亦名无为法
除二不见二 乃应无上道
超越凡夫地 未至贤圣道
得趣未成就 亦是世福田
能离世八法 犹华不着水
超越百劫行 尔乃趣大乘
在在修正业 处处现神足
度人不见度 心口意密行
不退生死道 心亦无怯弱
执意如金刚 最应无碍慧
虚空无善恶 法界恒清净
法亦本无法 岂有染污者
不见舍邪法 而修无上道
复无下劣人 是为大乘相
诸法本无相 如空不可持
求相本自空 智者当觉知
夫欲行无碍 善权为第一
充彼众生愿 将导至道场
善友为正法 牢固不忘舍
永离阴持入 不习调疑盖
若使佛出世 及以取灭度
正法恒存在 终以不变易
诸法有正证 善恶不朽败
真际性亦然 常住不移动
所修极甚深 魔界无所著
诸法亦复然 永离邪见党
欲求无上道 不着修行法
非有想无想 是应无碍慧
佛慧无所著 法法无所生
无见起灭道 乃应大乘行
或以头目施 信心无所舍
不见有受者 妄想无所著
诸法本无生 寻究无窠窟
法相亦复然 端绪不可见
若人欲究空 欲知其边岸
昼夜思忆念 唐劳其功夫
愚惑执吾我 计常不能离
坠堕三涂难 不获究竟处
真人贤圣道 三达无挂碍
犹未尽空原 况复斯等类
人皆计是常 无明不自照
滋长生死苦 何由至解脱
财施无所著 欲求无上道
施道二不俱 何况永究竟
禁戒无我行 安处第一法
亦复无此相 念戒慧度行
不修自然得 智除无明根
戒具清净道 净如月无垢
身如泡聚沫 亦如电过目
意根如野马 戒为清净道
最胜无等伦 众圣天中天
息心一切恶 寂定度无极
犯戒及持戒 定乱无若干
分别诸法界 戒为无漏道
获忍度无极 堪受诸苦恼
普慈诸众生 无有高下想
追忆过去法 生灭不久停
称讥毁誉法 安能得其便
节节解其形 终不生恶念
分别内外事 身心铿然住
怨仇欲来害 灭此危脆身
忍之如地载 不计有好恶
忍辱大弘誓 见对无想念
故使诸众生 见者莫不欣
欲截大乘海 慎莫怀怯弱
端身正其心 便获无生忍
本从无数劫 流转生死中
为一众生故 躬被弘誓铠
诸法无起灭 复无坏败想
愚人心颠倒 不解过去慧
法界性常住 学者不究竟
当了知本末 生者无所生
众生不深达 微妙无碍慧
当求巧方便 除去颠倒心
诸佛兴出世 不值度所度
亦复不放舍 精进勇力强
分别一切法 如幻野马光
求实无果报 如空观无形
众生不谛念 自兴染着想
渐示至道教 令知无为处
方便念此义 所愿者必得
一一思惟观 无碍智慧成
念持内外行 处处求空性
无猗无所著 生死本末净
进学乐空闲 独处无所畏
思惟禅定慧 善趣六神通
在众犹如野 一心无错乱
不失威仪法 是谓微妙定
定法有若干 息意无漏行
增上二解脱 是谓微妙定
遍观一切法 安处心不移
于一复数一 是谓微妙定
道心遂牢固 灭意心永息
接度淳淑人 是谓微妙定
恒忆等正觉 如来法身道
厌患诸色想 是谓微妙定
复修六思念 不违次第行
除念无思想 是谓微妙定
四双八辈人 从生无为道
无数非有数 是谓微妙定
智者修四禅 不用识空定
了别内外身 是谓微妙定
十方诸佛等 遥见此众生
不由眼见色 自然成道教
亦复见此人 在在方说法
不生耳声想 识灭不复着
众生想无量 一意而悉知
不兴二心见 便生若干念
忆念过去劫 恒沙不可数
前心后亦然 勇猛不懈怠
复游无量刹 示现神足道
心住身自随 令知变化法
演说甘露道 不失进趣行
从劫至百劫 不尽无碍慧
逮智度无极 分别阴持入
为人说妙法 不计有吾我
行权方便道 等分淫怒痴
因缘无垢着 令知清净道
本我自造行 解脱无所畏
缘等合会成 诸法无处所
自观亦观佛 观空法亦然
生死泥洹迳 智者乃觉悟
善解智慧性 令求慧光明
亿载尘闇冥 [火*霍]然见大明
此智谓大智 佛智不思议
将导众生类 成此无上智
夫计一切智 无能过是者
修此众智具 大乘道果成
除智虽有号 非有真实道
此智众智上 救济一切难
若欲求智慧 如求虚空性
无心疾于彼 况复生乱想
虚空无量界 无形不可见
此智亦复然 无量无边岸
假使一切人 乘此智慧舟
游戏生死岸 直至泥洹海
若人百千劫 欲叹此功德
智慧大炬明 无能尽其藏
无尽不可尽 亦无八无闲
能诵无碍慧 天人中最尊
初不堕恶趣 六情常完具
生天及人中 豪贵众中上
一切众生类 皆当成道智
受持此正法 未曾怀恐惧
拥护正法本 安处无为道
当转正法轮 布现于世间
于亿百千劫 终不堕生死
必成等正觉 斯由无碍慧
勇猛人中上 降伏魔官属
精进智慧强 总持不忘失
如有一人念 普饮江河水
周行游四域 不能尽其源
智者权方便 思虑内自念
唯饮四海水 尔乃普周遍
欲成无上道 无碍智慧光
受持念讽诵 受莂亦不久
虽佛未出世 现相三十二
便为行佛事 广济无量人
今我成正觉 三界第一尊
斯由受持此 无碍大慧藏
当其世尊说此法时。甚深难量不可思议。亦非罗汉辟支…
《菩萨璎珞经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