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念处经》

「经集部」经文721卷17页码: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正法念处经》二十七 ▪第2页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处。游戏受乐。是名象王顶化大山。其白象王。于其牙上。化作园林。如一亿月。多有众华。其地白净。如须陀色。多有众蜂。俱翅罗音。充满其中。无量众鸟。众宝庄严。孔雀命命。如是无量种种众鸟。从牙化生。其白象王。身量广大。天众围绕。大身大力。行步平正。而不摇动。向欢喜园。其白象王。从鼻两孔。化作河流。如阎浮提恒河之水。阎牟那河水从。池流下。其水清净。凉冷不浊。从上而下。白象鼻中所出河流。亦复如是。于四天下。人所住处。林树药草。亢旱炎热。谷麦增长。草木叶上。有水相现。名之为露。其象鼻水。从空而下。去地远故。为风所吹。散而气燥。故令露少。三天下中名之为露。复次天白象王。若放雾气。堕行天中。世人观之。其色则白。外道说为因陀天王所行之道。复有说言。白象王道。如实白水。风持不堕。在于空中。犹如阳焰。直以远故。见之不了。其象头上大山之顶。宝幢华盖。悬以宝幡。毗琉璃轮。真金为盖。其光明曜。犹如日光。于其幢上。悬以长幡。于其幡中。出大光明。大海之中。诸阿修罗。见是事已。各相谓言。帝释天王。胜幡已现。乘白象王。向欢喜园。时天帝释。遥见园林。告诸天曰。汝见此林。甚可爱乐。释迦天主。破阿修罗。既得胜已。游戏此林。如此林树。甚可爱乐。与三十三天夏四月时。于此林中。游戏受乐。时诸天众。白帝释言。随王所敕。我当奉行。说是语已。近欢喜林。欢喜林中。先住诸天。受五欲乐。见天胜幢及白象王。心大欢喜。出迎帝释。礼拜供养。合掌顶上。作天伎乐。歌舞游戏。入欢喜林。时天帝释。即下白象。与诸天众。入欢喜园。一切天众。亦皆下象。如是象头鼻端。及象两胁。一切天众。皆舍白象。入欢喜林。游戏受乐。欢喜林中。先住诸天。及与天主。伐阿修罗诸天众等。于夏四月。受天快乐。释迦天王。共诸天众受乐自娱。如此时间。若诸天子。善业将尽。乃至爱善业尽。命终还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乐。种种解了。端正第一。众人所爱。山林河池可爱乐处。而生其中。主大国土。富乐自在。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伊罗婆那大龙象王。以何业缘。成就大身。大神通力。与阿修罗斗。得大名称。以何业故。受畜生身。彼以闻慧。见此众生。天中寿命。满七万岁。过去之世。毗陀论部。名不罗那。有婆罗门。大修福德。好行布施。贫穷盲冥苦恼之人。以善心故。常乐施与。利益众生。尔时有王。名曰善见。于节会日。出宫游戏。如诸天众。与八万四千大白象王。金网弥覆。宝铃庄严。犹如如来。一切金铃。以为庄严。八万四千婇女。而为围绕。八万四千妓乐之音。向游戏处园林之殿。是善见王第一威德。受大乐果。时婆罗门。具足威德。诣善见王游戏之处。是婆罗门。名三摩多。见此大王。具足威德。王有白象。名曰云聚。宝铃庄严。真珠金网。以为璎珞。善巧工匠之所成就。庄严白象。种种歌戏。诣游戏处。端正第一。时三摩多婆罗门。心自念言。此白象王。第一快乐。我当愿生。为天帝释。作白象王。以布施力及愿力故。命终生天。为天帝释。作白象王。比丘观已。而说颂曰

  如此业画师  处处业所牵

  心王力甚大  造作种种报

  胜因缘所转  处处心所使

  在在一切处  行于三界道

  一切众生业  自在使心行

  是故调伏心  能至不退处

  轻转难调伏  处处妄攀缘

  若善调伏心  调伏则安乐

  若能调伏心  则能断众过

  勇者离过恶  不复受诸苦

  若此世苦恼  若未来世苦

  一切不调伏  轻心因缘故

  天龙阿修罗  地狱鬼罗刹

  心常为导主  如王行三界

  心将诣天上  复行于人中

  心将至恶道  心轮转世间

  心轮转坏人  境界痴所诳

  爱漂诸众生  现得无边苦

  一行常隐覆  大力难调伏

  害而不可见  轻动速流行

  若人有智慧  调伏如是心

  其人离魔网  则能到彼岸

  忆念邪谄曲  深而极轻动

  是心恶险岸  将人至恶道

  如是离众恶  不为诸根使

  不着诸恶法  得至不灭处

  心从因缘生  所须从心得

  缘转速流注  如是流转行

  如是作诸业  得种种果报

  微细心流行  一念常不住

  行处不可知  常无有形色

  将人至何所  行于何等道

  到已住何处  身为业所作

  见心所作业  作者不可见

  此心难调伏  其形不可见

  遍害诸众生  无目速造业

  是心性如幻  从恶得恶报

  是心性如幻  行处甚难知

  能将一切人  无量生死处

  非刀所能割  火亦不能烧

  是心虽无目  烧害一切人

  业绳甚坚牢  缚诸苦恼人

  受百千生死  将去不可见

  须臾作善业  须臾起不善

  心作善不善  调伏则得乐

  六根缘境界  多贪无厌足

  不觉心将至  恶道受苦恼

  如是比丘。观婆罗门作大善业。其愿狭小。见己思惟。自诫其心。如是善业。或得天身。或离生死。为心所使。堕畜生中。心愿力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第九地。名曰光明。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持戒。转教他人。自不作恶。不教他作。见作劝舍。自护禁戒。教人护戒。坚固不缺。悉令清净。不杀不盗。云何不杀。若见有地。多有众生。为持戒故。不自穿掘。不教人掘。若蝎若蚁。虾蟆黄[狂-王+冗]。种种众生。知此众生所居之处。不自穿坏。教他不作。或受禁戒。或不受戒。若见为恶。教令忏悔。云何不盗。若是他地。若陶师处。若复余人。乃至泥土。自不盗取。不教人取。令他住戒。见他盗者。不生随喜。劝令不作。是名不杀不盗。是持戒人命终之后。生光明天。心常欢喜。歌舞戏笑。游戏受乐。其身光明。常照天众。多有天人。围林游戏。第一持戒。生此天处。作善业人。受斯乐报。所有园林。金网弥覆。宝铃妙音。毗琉璃铃。善业所成。遥见天子。铃中歌颂。说如是言。善来天子。修善之人。以寂静偈。而作颂曰

  善寂静心护持戒  持戒清凉今受乐

  善持禁戒种种行  后得涅槃或乐报

  或遮恶道至善处  是故持戒后清凉

  持戒之人临终时  其心安隐不恐怖

  我无恶道之怖畏  以持净戒能救护

  汝以持戒善护持  今至天中莫放逸

  如是天子。以善业故。铃网之音。演说偈颂。觉悟其心。令离放逸。有诸天子。久于先世持戒来者。闻是法已。少时持戒。不入放逸。若天持戒不经多世则入放逸。不自觉知。虽闻法音。即入放逸。远离铃网觉悟之音。更诣余林。七宝庄严。光明林中。其林广长三千由旬。唯除四地及善见城。余无胜者。其林四维。有四如意。毗琉璃树。善净无垢。其光普照满一由旬。光明如日。五千由旬悉皆见之。天子天女。在于树枝。游戏受乐。随心所念。从树得之。四树之中。有光明林。金银琉璃。为莲花池。庄严林树。如融金聚。处处皆有须陀之味。善净无垢。清洁香美。大力自然。须陀之味。复有众鸟。视之可爱。其音美妙。以为庄严。真金为首。白银为翅。毗琉璃胸。赤宝为嘴。莲华色宝。以为其目。如是众鸟。以为庄严。银叶树上。有真金鸟。黄金树上。有白银鸟。毗琉璃树赤莲华鸟。赤莲华树。青宝王鸟。一切众鸟。饮酒食果。有七宝树。七宝色鸟。游戏其上。复有众蜂。如赤宝华。作种种业之所受身。于莲华中游戏受乐。如是树中。一切功德影皆悉具足。天子天女。于此树上。游戏自娱。其林具足。诸天功德。若天阿修罗。共斗之时。释迦天王。告诸天众。速疾庄严。阿修罗军。恼乱乐见山顶所住诸天。三十三天。闻是语已。向光明林。一切天众。共天帝释。入四树间。光明林中。毗琉璃树。净如明镜。自见其相。知斗胜否。若损身分。具悉见之。如是树中。自见其身。若打若害。若见被割。坏已复生。若见断首断腰。即时逝没。于此树中。皆具见之。如其所见。告诸天子。当避横死。甚为大利。阿修罗斗害此天子。帝释闻已。告言。大仙。汝勿斗战。必当衰害。非时夭寿。比丘思惟。观天树中。见衰没相。以闻慧知。若人悲心。见屠杀者。欲杀众生。令其得脱。以是果报。于光明林。自见身相。诸天复诣光明林中。名曰杂林。住光明林。如意之树以为庄严。入此林已。各自思惟。天阿修罗。谁力增胜。以何力故。天得增胜。以何力故。阿修罗胜。时天帝释。告诸天众。修行法者。生诸天中。阎浮提人。于劫初时。行十善道。或教他人。自敕身口。持七种戒。不缺不漏。坚固不谄。如是众生。命终生天。譬如皮囊。满中盛沙。不系其口。有大力人。泻之速出。劫初之时。生诸天中。亦复如是。是故诸天。势力增长。阿修罗众。其力减少。乐见山顶所住诸天。能遮阿修罗。复于后时。人行不善。缺漏不坚。行少善业。阎浮提人。命终生天。譬如庵罗果欲熟之时。有大力人。摇动其树。其果少堕。生于天中。亦复如是。复于异时。行杂垢业。不持身戒。不持口戒。不坚不净。不常修习。是人命终。少生天中。譬如毗罗大树之果。其果未熟。少力之人。虽复摇之。不能令动。设得动之。果落甚少。若有熟者。其果则堕。若未熟者。则不堕落。如是劫初众生。多生天上。后世众生。生天甚少。亦复如是。以其杂垢破禁戒故。汝等诸天。莫行放逸。若行放逸。增益阿修罗。减损诸天众。今世众生。多行非法。无有戒法。不持七种身口之戒。诳惑他人。令生热恼。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顺法行。是人命终。堕于地狱。譬如皮囊满中盛沙。不系其口。有大力人。泻之速出。今世众生行不善业。堕阿修罗。亦复如是。若诸众生。有半持戒。或身或口。是人命终。生阿修罗中。或生天中。譬如庵婆罗果树。有大力人。摇动其树。若果熟者。随摇则堕。若未熟者。摇之不落。杂业众生。亦复如是。或生天中。或堕地狱。或有生于阿修罗中。若诸世间尽行不善。不孝父母。不顺法行。不敬师长沙门婆罗门。不持身戒及以口戒。是人命终。堕于地狱。或复堕于阿修罗中。是故令诸阿修罗军。增长大力。…

《正法念处经二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