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念处经》

「经集部」经文721卷17页码: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正法念处经》四十六 ▪第2页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慧天。如是见已。语彼欲退业尽天言。汝放逸行。退时欲到。汝身所著璎珞庄严。无有光明。宝壁山峰于中不现。彼黠慧天。曾见余天临欲退时有如是相。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二失坏

  又复他化自在天中第三失坏。所谓彼天退时。将到彼处。诸天业未尽者。乘种种宝妙光明殿。三处能行。所谓虚空陆地水中。行则速疾。无所障碍。不摇不动。若天业尽将欲退时。彼殿摇动。行则不速。自余诸天见其殿动而语之言。汝于今者退时欲到。我先曾见余天退时。有如是相。彼业尽天。如是闻已。与天境界将欲离别。愁火烧心。如地狱火。所烧不异。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三失坏

  又复他化自在天中第四失坏。若彼诸天。善业未尽。五乐音声。庄严具声皆悉美妙。所有歌声。美妙可爱。闻已心喜。若其有天善业尽者。彼天五乐音声不妙。歌声亦尔。如痖不异。彼天闻已。心不生喜。以自业故。庄严具中。声出说言。汝于今者善业尽灭。以汝放逸。放逸行故。汝于今者。将欲到于异世间去。以业缚故。彼天如是。以自业故。闻庄严声。其心极愁。作如是言。我于今者境界之乐。福德业尽。彼种种宝。所庄严帻。即时堕落。如是见已。生大苦恼。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四失坏。于三界中。更无有处。有物是常。一切无常。如是六天是失坏处。彼如是天善业尽故。必定当退。此失坏天悕望此天持戒生者。善业尽时必定当尔。如是第五山树具足地处诸天。牟修楼陀夜摩天王。迦迦村陀世尊塔中所有经字。示彼天众如是说言。汝等天众。舍离放逸。勿放逸行。放逸味苦。地狱中受。一切欲味。悉皆如是。彼诸天众。闻第三佛所说经已。若天放逸乐放逸者。放逸则减

  于六经中迦迦村陀如来所说第三经竟

  尔时彼处夜摩天主。知彼天众心生厌离。而告之言。汝等天众。已闻大仙所说正法。能尽诸苦。除舍放逸。为天人说寂静之法。汝等天众。已闻第三如来之法。汝于今者。闻法律已。精勤修行。复听余佛所说之法。闻已摄取。则得利益。退此天已。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如是说已。一切天众。皆白天主。牟修楼陀。而作是言。唯愿天王。利益我等。安乐我等。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汝等天众。一切皆看此之第四如来之塔。种种珍宝。而为庄严。无量百千光明照耀。有种种宝。间错奇丽。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光明普覆。此天世间。一切遍满。尔时天众白天王言。我今已见。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汝等今者。一切共我诣如来塔。天众答言。如是天王。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并天众等。相随而去。到佛塔已。其心清净。头面敬礼如来之塔。心则清凉。礼已则起。看毗叶婆如来之塔。彼如来塔。种种妙宝。光明照耀。如前所说

  彼佛塔中宝壁之上。有经法字。利益天人所谓说言若有人能成就七法。则生天上。何等为七。一者所谓有善男子。闻法闻义。闻法修行。闻法善意。随所闻法。心则摄取。闻已坚固。闻已受持。闻已爱乐。心生喜乐。此善男子。近七功德。具足知识。何者七种知识功德。皆悉具足。所谓一者如说而行。二者近他如说行者。三者则能如说而行坚固摄取。四者得法坚固思惟。五者住意。六者谓近同善业者。七者他教不取他恶。近如是等七种功德具足知识。云何名为如说修行。如是知识。善行善作。若有所说。知量少说能为利益。时相应说。方相应说。不疾不迟。多义少语。美妙易解。与法相应。自他利益。如是而说。如彼所说。如是而行。云何近他如说行者。常正修行身口意等。意内外净犹如真金。彼人如是如说修行。云何名为如说而行。坚固摄取。若有所作。普清净作。三种作业。观察彼业。善清净已。生天人中。乃至涅槃。如是之人。或自思惟。或从他闻。此业报乐。坚固喜乐。坚固摄取。如是知识。坚固摄取。彼善男子。云何得法坚固思惟。所谓善净坚固摄取。二世利益。如是见已。坚固思惟。如是坚固思惟意者。或从他所得闻坚固善业果已。或自思已。喜乐真谛。如是喜乐真谛知识。云何住意。此多闻已。意则不乱。此名住意云何为近同善业者。谓见他人同己功德。如是见已。则近彼人。云何他教不取他恶。余人非法似善法者所不能牵。如是亲近七种功德具足知识。善男子者。或生人间。或生天中。此说初法

  何等复是自余六法成就彼法。得生天上。所谓多闻摄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热恼他。不诳等六。此等七法。如是已说。成就如是七种法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如七大殿。若王大臣。乘如是殿。五乐音声歌舞喜笑。妙鬘庄严。如是而行。向游戏处。如是七法。若人成就。行向天处

  何者多闻而名多闻。谓闻真法。闻已调伏。不生憍慢。如其所闻。多闻增长。不放逸行。智不厌足。常咨问他。自己功德。不向他说。不诵己名。此多闻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此第二法随顺正入修行成就

  云何第三摄取修行。谓闻法已。摄取修行。若复有人得闻法已。于非法律。摄取修行。唯闻法已。荷法重檐。不修不行。不取法果。若复有人。以智慧钩。调伏持戒。若智不静。则彼持戒。犹如昼灯。无有光明。不坚不实。若持戒中。有智和合。彼人犹如火灯光明。坚而复实。得果不虚。若修法者。得说言坚。非唯口中言说为坚。彼人身业口业意业。皆悉寂静。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此第三法

  云何第四名不懈怠。言懈怠者。所谓不作。何名不作。随所作法。发已不作。不能究竟。彼如是法。精勤不断。则能究竟。若是懈怠不精勤者。不能究竟。少发起者。于世间法。出世间义。不具足行。若懈怠者。一切所作。皆悉羸劣。为一切人之所轻贱。毁呰嫌薄。自受苦恼。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如是之人。懈怠所坏。如是懈怠。应当舍离。如火如刀。如堕崄岸。如恶毒蛇。若为懈怠所破坏者。则不精勤。无有威德。如羊不异。彼则无智。种种所作。一切不知。若智非智。若法非法。应行不行。一切不知。何以故。以不读经。不闻法故。以懈怠故。若复有人。论开心意。于智所知。若法非法。一切皆知。应作不作。应行不行。一切皆知。如是等法。智慧所知。一切皆知。智及精进。懈怠者无。彼懈怠者。如盲不异。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如是之人。出世间义。一切皆劣。受第一苦。他舍而乞。常依他门悕望乞匃。常看他面。第一恶色。头发覆眼。眼目干燥。脚爪皮等一切焦枯。四出巷中。家家乞行。辛苦活命。一切轻毁此因缘故。应当舍离一切懈怠

  与此相违。勤精进者。一切所作皆悉成就。乃至涅槃。何况其余世间之法。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以是等故。若天若人。一切皆应舍离懈怠。勤发精进。时彼世尊毗叶婆佛。而说偈言

  懈怠意及幻  或慢或恶口

  或舍离智等  此是失坏地

  亲近恶知识  舍离善智识

  或复邪见等  此是失因缘

  不知善不善  非时而语言

  或信妇女等  此不饶益地

  近何人何人  何处何处食

  身自不利益  此法令人轻

  坏勇若失念  或为王所憎

  或心坚强等  此法未时死

  不谛知业果  及以法非法

  离善知识者  则堕于恶道

  懈怠若多睡  或贪着诸味

  嗔及故妄语  若恶口言说

  多贪若憍慢  心动舍离法

  若习近淫欲  或赞淫欲法

  如是有三过  懈怠是根本

  若勤精进者  则无诸使过

  一切精进者  必定成就果

  如所应精进  业必定得果

  如是三种业  能得三种果

  三聚三根本  决定三有行

  彼佛世尊毗叶婆塔壁上书字如是说偈。毁呰懈怠。天众见已。作如是言。我等决定舍离懈怠。从此懈怠有枝条过。如佛所说。懈怠之者。若天若人一切作业。于一切时。一切减劣。若天若人不懈怠者。次第乃至到于涅槃。此第四法。人天之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五法多有所作多有利益。所谓念也。一切法中能为妨者。所谓懈怠。如是一切世间之法摄涅槃者。念则是根。若出家者。若在家者。念不放逸。不放逸行。一切所作。皆悉成就。如是之人。数数作业。如法作业。勤发精进。随所悕望。心念正行。彼人五根。护五境界。心不迷惑。眼见色已。于彼色中不生欲染。心不憙乐。如色实见。知其根本。见如是色根本因缘。何因缘生。彼人如是知见色已。心不浊乱。如是彼色。则不能牵。以如实见如是色故。若出家者。若在家者。若天人等。知生色过。欲生色过。已灭色过。如是念知某方某处。心缘彼色。如是境界之因缘故。共眼生识。由彼境界。已生我畏。此无垢念。能除烦恼。我以此念已除如是境界怖畏。如是怖畏因缘而生于诸境界。第一悕望心正念故。则能除遣无量种色境界怖畏。念缘能除。于念念中。稍除渐除。譬如世间善巧铜师。以好铜器。置火中已。然后治之。如是数数。入火复治。勤不休息。渐渐除垢。令其滑净。如是善念。数数除垢。尔乃清净。又如瓶师。因缘合集。以久习故。泥团成瓶。如是之人。勤心发念。修集因缘。如缘生瓶。正念观察。如所著衣。从初次第。念念至尽。如是如是。始发善念。次第乃至一切过尽。得见真谛圣印印心。彼过相尽。过相尽故。人则知之。是故若有欲得善者。当一切时如实正念。若眼缘色。念绳缚心。令不动转。如调恶马。如是善念。于先住持。过去境界。攀缘念已。如是复遮现眼境界。念九十八。云何念住。谓生欲染。不生观风不能令动如是念住。如实思惟。此色彼色。有无量种。无量形相。观四圣谛苦集灭道。令彼欲染一切寂静。或令欲染一切尽灭。或皆微薄。此是何者善法势力。所谓系念是其根本。一切善法。皆依念住。如是转行。是念现在

  云何复念未来世法。未来未有。未生未见。彼境界相。云何而念。若得境界。是则可念。未来世中境界未有。当云何念。彼所念者。虽复未来。见因缘相。攀缘未来。如是得念。谓见有人。修身口意。善业行者。见已则念。如是之人。决定生天。若见有天恶业行者。见已则念。如是天者。必堕地狱。如是念知。此第五法。于人天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六法。于天人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谓第六者。不热恼他。若不恼他。其心寂静。不生分别。此有梵行。此无梵行。见他敷具。病药所须。不生讥嫌。不自言是。亦不说言。我能持戒。若少持戒。少读诵经。于檀越所。不自称说。等心怨亲。常念三宝。不朋破戒。不恼持戒。于诸檀越。不数参承。而取资用其心柔润。数数咨请。说法师长常住空闲。常一切时近梵行者。如是功德相应之人。不热恼他。如是于他不热恼故。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七法。于天人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所谓不诳。自隐功德。除去恶业。心意正直。衣钵知足。恒常乞食。山谷岩窟。树林中住。行食知足。其心平等。无有高下。非无因缘。人中游行。疑有虫处。不行于彼。不坏泽中水岸河坎。畏杀虫故。不咒霹雳雷电雨等令堕伤杀。不说星宿日月薄蚀诸曜吉凶。而求财物饮食供养以资自命。不常往返一檀越家。亦不戴面仰头而行。亦不动唇诈作诵习。不高声语。亦不私窃。不着间杂鞾鞋履等。不以杂绳用系身体。自身不着杂色香囊。至敷具等。皆悉不畜。无戒功德。大众会处。则不入中。不令他人到于城邑聚落等处说己持戒本望利养。不种种处妨乱心意。不贪不求。不近村住。于旧知识亲眷等舍。不自在入摄令属己。不彰他恶。不隐他德。见他实过。屏处不说。舍弃妇女。如远恶蛇。于诸妇女。不共语说。不与同行。饶华之树。一切不往。可爱园林。亦不游行。畏闻可爱众鸟声故。畏闻彼声欲心动故。是故不欲闻彼鸟声。饶声水河。不近坐禅。畏闻彼声心动乱故。多熏香花。不近坐禅。亦不近行。何以故。畏鼻闻香心意动故。亦不观看种种诸鸟。种种色鸟。鹅鸭命命。若孔雀等。多欲诸鸟。不看不见。不近彼行。畏心动故。畏见畜生妇女因缘欲心发故

  椰子果树波那婆树。母柘果树。庵婆果树。毗罗果树。迦卑他树。波留沙树。佉殊罗等种种林树不近坐禅。恐畏生心贪其味故。舍离果树。在寂静林。无味可贪。无多人众。在安乐行园林之中。如是坐禅。勤发精进。共过怨斗。心恒不乱。乃至不取为寺因缘。犁地之土。如是断爱。朽坏铁钵。以绳连缀。用受饮食。而心不念铜银等钵。不畜三椀。所有袈裟。不翻披着。于夏天时。除大小便。更不余行。乃至一步。畏杀虫故。食奢弥果。时食好果。不食烂果。食小枣等。不看不食。若食梨果。佉殊罗果软枣豌豆。若朽豆等。不看不食。恐畏其内有诸虫故。于自屋壁所生诸虫。终不除却。畏伤损故。畏其死故。坐处一坐。不观他钵。畏贪食故。若行道时。不近他行。恐为妨故。饶虫之地。不大小便。畏伤虫故。畏杀虫故。乞食行时。看一寻地。以直心故。恒常亲近正直心者。如是比丘。不集诸物。于一切物。皆不悕望。于希有物。心不乐见。常勤坐禅。彼善比丘如是不诳。彼善比丘。如是持戒。清净不犯。如是净命。如是内心。清净善净。如是比丘。如说学句。坚持不犯。彼善比丘。如心所念。如是道生。常净命故。有善意生。不乐劣生。愿生善道。时彼世尊毗叶婆。佛而说偈言

  清净命之人  寂静身口意

  坐禅而离爱  去涅槃不远

  头陀不放逸  冢间树林中

  常如是处住  去涅槃不远

  尘土物敷具  一钵复破坏

  根果食知足  彼人安乐行

  于欲解脱人  常乐于知足

  善意勇健者  去涅槃不远

  不谄诳之人  远离于尘垢

  其心如虚空  去涅槃不远

  彼佛世尊。如是赞叹善行比丘不谄诳者

  成就如是七法之人。是善男子若行欲者。没生死海。则是畜生。形虽是人。而实非人。若能成就七法之者。则为善人之所赞叹。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受天乐已。退生人中。则得涅槃。以余业故。第一善者。此七种法。所谓从初近善知识。次第多闻。摄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热恼他。不诳等法。如是七法。非谄曲法以如是等七法宝藏之因缘故。得生天中。若天等中。得七法已。莫放逸行。令福德尽。天中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故天不应行放逸行。以自破坏。于诸有中。无有放逸。行放逸行而得乐者。人中成就如是七法。则生天上。有三因缘。天中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所谓三者。不闻正法。近恶知识。不信业果。若不成就此七种法。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此等一切。汝等已闻。彼佛世尊。以怜愍心。利益众生。已如是说。时彼天众。一切皆共白天王言。我等今者已闻如来此所说经。彼佛世尊。怜愍世间。已作利益。为除放逸。故如是说。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告天众言。汝闻此经。勿行放逸。天放逸故。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何以故。汝以大价贵重之物。贸得此间天中生处。今者不应以放逸故。令其空尽。如佛所说。如是经法。摄取正行。舍离放逸

  于六经中。毗叶婆佛所说经典第四已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正法念处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