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五十二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之三十一(夜摩天之十七)
又复彼天。若心有念。欲下虚空。即心念时。共诸天众。从空而下。下已还至自住处住。如是宝珠。还复如本。有大光明。彼诸天女。为始生天。如是说已。尔时如是始生天子。为欲罥缚。复乐境界。向宝珠林。见不远处。有黄赤白无量百千种种光明满珠林中。彼宝珠林不远之处。则有鹅林。尔时如是始生天子。于天女边。如是闻已。向宝珠林。共彼天女。如是往到。既前到已。见珠光明。乃有无量。当尔之时。始生天子。如是忆念如彼异天。入宝珠林虚空中行。遍见天处。我亦如是。入宝珠林。如是而行。即于念时。随心所念。珠为堂舍。在虚空中。彼始生天。空中见已。共天女众。入宝珠堂。如自善业。见彼堂中。种种可爱。彼宝珠中。有流水河。莲华水池。园林山峰。满珠堂内。眼见心乐
复于诸处。见有诸鸟。鸟声可爱。彼如是处。有种种色形相香华。复见异处种种鸟兽。有河平岸。有河峻岸。皆悉可爱在彼河边。复见异处。多有天子及诸天女。歌舞喜笑游戏受乐。彼如是处诸园林等。一切皆如向来所说。天子始见共天女众游戏受乐放逸而行。爱不知足。又行异处。次复行到苏陀食处。为食食故。如自善业。相似得食。食彼食已。为境界火之所烧然。复向酒河。共诸天女。爱波所漂。去向彼河饮酒地处。到彼处已。乃以珠器盛酒而饮。彼既饮酒。欢喜之心转更增长。爱境界火之所烧然。为五境界之所迷惑。复共天女。歌舞游戏
彼处如是受天乐已。复向水池莲华之林。为欲在彼池中游戏。共天女众。受诸欲乐。是故向彼莲华池林。到已复更受境界乐。共诸天女。水中游戏。第一胜乐。不可譬喻。受如是乐。又复欲发。悕望欲乐。欲闻音声。贪着境界。五乐音声。心念悕望。闻天女众歌咏之声。五乐音声。闻已心乐。不可称说。更无异法可以为喻。彼受如是五欲功德种种胜乐。不知厌足。以有爱故。爱不知足。如火得薪。无有足时。如是欲者。欲不可足。常无量种。无量分别。而受诸乐。于长久时。既受乐已。而复更于鹅林之中珠堂上坐。共诸天女。下彼珠堂。在鹅林中。而复更见未曾有处。如是如是。见彼处已。如是如是。心生喜乐。如是如是。种种见已。而于境界。犹不知足。如是流水。莲华河池园林等处。若天天女。见无量种五乐音声如是游戏。又复鹅王。住宽广处。天共天女。向彼鹅处。如是彼处。见种种天无量百千歌舞游戏而受天乐。更无余物可为譬喻。形世间日。如萤火虫。唯除光明。更无譬喻。彼处如是不可譬喻境界受乐。彼受乐天。譬喻叵得。人世界中。第一美味。所谓蜜味合药之酒。甘蔗肉等。阎浮提中。此味第一。一切和合。于赤苏陀。如极苦味。檗味不异。人中胜味。于彼天味。如是劣减。如是味胜。少分譬喻。天中之味。不可譬喻。彼天之香。亦不可喻。如人世间第一善香。谓栴檀香。若沉水香。末香涂香。瞻波迦华。尼居私帝苏摩那华。如是乾陀婆离师迦忧钵罗华。拘物头华。尼朱罗等。此一切华。皆悉和合。犹亦不如天中之华。于彼天中。荏婆色华。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香亦如是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触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一切国土平等胜触。谓憍奢耶绢。及乌拏若劫贝等。如是种种。彼人中触。一切和合。于彼天中。极微劣触。谓金最坚。犹胜人中所有胜触。于天下触。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诸触。不可譬喻。又彼天中声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第一声者。所谓琵琶。筝笛箜篌。齐鼓歌等。如是诸声。一切和合。犹亦不如彼天之中庄严具声。于彼天中庄严具声。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音声。不可譬喻。如是譬喻。唯可得与四天王天以为譬喻。若于第二三十三天。则非譬喻。于夜摩天。亦非譬喻。人中欲乐。唯可得况四天王天所受欲乐。四天王天所受欲乐。唯可得况三十三天所受欲乐。三十三天所受欲乐。唯可得况夜摩天中所受欲乐。如是次第。业力胜故。六欲天中。次第转胜。诸天境界。意亦如是。天乐转胜。意地之乐。有无量种。一切和合。如是天子。彼鹅林中。游戏受乐。次第渐前。遂近鹅王。见彼鹅王在广池中种种游戏。共彼雌鸟。住莲华林。天众围绕彼大鹅王。有一莲华。一由旬量。七宝莲华。金刚为须其触极软。及香色等不可譬喻。无量光明。从华而出。有百千叶。彼大鹅王。在彼如是莲华中住。于节会时。节会之时。夜摩天王。牟修楼陀。并天众等。鹅为说法。彼鹅王者。以愿力故。生夜摩中。如是利益。生夜摩天。为夜摩天。如是说法。令离放逸。尔时如是始生天子。次第渐前。往到广池。善时鹅王。既见如是始生天子。为说偈言
以有渴爱故 于欲不知足
由心动诸根 不觉时已过
所爱着欲乐 无常法所摄
以乐见妇女 不觉时已过
为爱所迷故 系属于生死
如是愚痴者 不觉时已过
为欲牵心故 没在痴闇中
嗔所系缚者 不觉时已过
系缚在地狱 不生厌离心
放逸毒所迷 不觉时已过
不调不知羞 恃姓生憍慢
心贪不知足 不觉时已过
五绳罥所缚 六法之所迷
三时中常痴 不觉时已过
不知恶趣道 恶罥所破坏
若有如是心 不觉时已过
初得欲则乐 后则不利益
以心着欲故 不觉时已过
不知前世苦 而乐着天乐
未知爱别离 不觉时已过
为业网所缚 如鱼在网中
是故失善道 不觉时已过
愚痴者无心 不知有过患
没在于痴闇 不觉时已过
众生业罥缚 独而无伴侣
见天女故迷 不觉时已过
乘骑诸根马 迷失于善道
贪着三界味 不觉时已过
不知戒非戒 或复多嗔恚
失意亦失道 不觉时已过
不知利益不 迷于作不作
如小儿戏弄 不觉时已过
如河水速流 在园林池处
常受欲乐故 不觉时已过
在山顶堂中 若在莲花林
常受欲乐故 不觉时已过
于业业报中 未曾有知解
唯贪着食味 不觉时已过
业风之所吹 常在此三界
流转犹如轮 痴故不觉知
常在于恶处 上高梁绳上
如是愚痴者 不勤舍离过
若能舍离欲 是第一精进
离一切希望 则无诸烦恼
彼初中后时 若得佛法已
寂静修行故 是无烦恼者
若得于欲乐 彼乐必破坏
因欲得苦报 知欲非胜法
是故有智者 心不乐于欲
彼则能断除 生死苦因缘
彼大鹅王。为始生天如是说偈。毁呰欲法。如是说故。彼始生天。渐渐前进。近于鹅王。彼始生天。虽闻胜法而心不受。境界迷故。渐近鹅王。而不摄法。犹着境界。受诸欲乐。现见鹅王在水中戏。入莲华林。割取莲华。共天女众。掷而弄之。善时鹅王而语之言。此安隐语而不肯受。汝于后时。为何所得。尔时鸟处始生天子。复闻远处有胜妙声。胜于天声。闻彼声已。心生爱乐。其声普遍琵琶箜篌齐鼓笛等。如是种种可爱音声。尔时彼天。在广池边。种种游戏。既闻声已。一切回面。向彼声听。尔时远见有百千堂。周匝围绕。天歌音声。甚为可爱。闻者欲发。端严殊妙如星绕月。如是如是。堂行围绕。或身光明。周匝轮行。一切天众。见之心乐。百千天女。咏歌音声。夜摩天主。在百千叶七宝莲华台上而坐。无量天女之所围绕。为听法故。向彼善时菩萨鹅王所住之处
尔时鹅王善时菩萨。见已速迎。共余雌鹅。并余雄鹅。无量百千胜妙七宝间错其身。一切同时。皆在虚空飞向天主牟修楼陀。复有余鹅咏歌音声。如是二王。一是鹅王。二是天王。迭相敬重。出美妙语。迭相问讯。鹅王善时。以本愿故。为夜摩天除放逸故。生夜摩天。善时王言。天王久时不来在此广池之所。我于余天闻如是言。牟修楼陀夜摩天王。不放逸行。共诸天众。在彼山树具足地处。看六佛塔。礼拜供养。化力书经。在彼佛塔读说彼经。示诸天众。此因缘故。我今来迎。汝于彼处说法之时。我亦在此广池之侧。为游戏天如应说法。谓第一义。寂静安隐。能除放逸。毕竟利益。以此因缘。我今如是来迎天王。我以爱法。离于慢心。敬重故来
彼时如是。牟修楼陀夜摩天王。闻是语已。作如是言。鹅王普为饶益一切夜摩诸天。利益一切夜摩诸天故在此处。今共回还到广池所。说是语已。牟修楼陀夜摩天王。无量天众诸天女众之所围绕。善时鹅王。无量百千鹅众围绕。如是二王。各并其众。彼此和合。于虚空中。种种音声。心皆无垢。犹如宝珠。于放逸地。不放逸行。有大威德。共向广池。到广池已。彼广池所一切天众。既见天王暂止放逸。不作音声。不相娱乐。不于水中种种游戏。生敬重心
夜摩天王。知彼天众心调顺故。语鹅王言。善时鹅王。此时最善。今可说法。天众见我心皆离慢并天女众一切无慢。可为说法。尔时鹅王。自念本生曾于往世有佛。名为迦迦村陀。于彼佛所闻诸法门。所闻法中。唯以一法。为天众说。语天王言。天王善听。我今为说。有五种法。若天若人。放逸行者。是根本过。何等为五。谓放逸者其心则乱。意念异法。口宣异言。若有所说。不实无义。前后相违。动转不定。他则不受。何以故。以其放逸心动乱故。自不能知。为何所说。为谁而说。彼则轻毁。彼则不受。以如是故。则于一切便为自轻。是放逸过。放逸过故堕于恶道。于三恶趣随相应生。此是初过
又彼放逸有第二过。何者第二。所谓不知应作不作。放逸意故。不知何者是所应作。不知何者所不应作。不知何业。不知何果。以不知业。故不知果。彼愚痴者迷业果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二过
又彼放逸有第三过。何者第三。若人若天。以放逸故。近恶知识。不敬三宝。不求于智。不敬尊长。于过功德。不觉不知。于生死苦。不生厌离。不知杂业。谓种种业。不能翘勤。常喜睡眠。不能持戒。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三过
又彼放逸有第四过。何者第四。谓于天中。若于人中。即初生时。命行不住。即生即…
《正法念处经五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