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念處經》

「經集部」經文721卷17頁碼: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五十二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叁十一(夜摩天之十七)

  又複彼天。若心有念。欲下虛空。即心念時。共諸天衆。從空而下。下已還至自住處住。如是寶珠。還複如本。有大光明。彼諸天女。爲始生天。如是說已。爾時如是始生天子。爲欲罥縛。複樂境界。向寶珠林。見不遠處。有黃赤白無量百千種種光明滿珠林中。彼寶珠林不遠之處。則有鵝林。爾時如是始生天子。于天女邊。如是聞已。向寶珠林。共彼天女。如是往到。既前到已。見珠光明。乃有無量。當爾之時。始生天子。如是憶念如彼異天。入寶珠林虛空中行。遍見天處。我亦如是。入寶珠林。如是而行。即于念時。隨心所念。珠爲堂舍。在虛空中。彼始生天。空中見已。共天女衆。入寶珠堂。如自善業。見彼堂中。種種可愛。彼寶珠中。有流水河。蓮華水池。園林山峰。滿珠堂內。眼見心樂

  複于諸處。見有諸鳥。鳥聲可愛。彼如是處。有種種色形相香華。複見異處種種鳥獸。有河平岸。有河峻岸。皆悉可愛在彼河邊。複見異處。多有天子及諸天女。歌舞喜笑遊戲受樂。彼如是處諸園林等。一切皆如向來所說。天子始見共天女衆遊戲受樂放逸而行。愛不知足。又行異處。次複行到蘇陀食處。爲食食故。如自善業。相似得食。食彼食已。爲境界火之所燒然。複向酒河。共諸天女。愛波所漂。去向彼河飲酒地處。到彼處已。乃以珠器盛酒而飲。彼既飲酒。歡喜之心轉更增長。愛境界火之所燒然。爲五境界之所迷惑。複共天女。歌舞遊戲

  彼處如是受天樂已。複向水池蓮華之林。爲欲在彼池中遊戲。共天女衆。受諸欲樂。是故向彼蓮華池林。到已複更受境界樂。共諸天女。水中遊戲。第一勝樂。不可譬喻。受如是樂。又複欲發。悕望欲樂。欲聞音聲。貪著境界。五樂音聲。心念悕望。聞天女衆歌詠之聲。五樂音聲。聞已心樂。不可稱說。更無異法可以爲喻。彼受如是五欲功德種種勝樂。不知厭足。以有愛故。愛不知足。如火得薪。無有足時。如是欲者。欲不可足。常無量種。無量分別。而受諸樂。于長久時。既受樂已。而複更于鵝林之中珠堂上坐。共諸天女。下彼珠堂。在鵝林中。而複更見未曾有處。如是如是。見彼處已。如是如是。心生喜樂。如是如是。種種見已。而于境界。猶不知足。如是流水。蓮華河池園林等處。若天天女。見無量種五樂音聲如是遊戲。又複鵝王。住寬廣處。天共天女。向彼鵝處。如是彼處。見種種天無量百千歌舞遊戲而受天樂。更無余物可爲譬喻。形世間日。如螢火蟲。唯除光明。更無譬喻。彼處如是不可譬喻境界受樂。彼受樂天。譬喻叵得。人世界中。第一美味。所謂蜜味合藥之酒。甘蔗肉等。閻浮提中。此味第一。一切和合。于赤蘇陀。如極苦味。檗味不異。人中勝味。于彼天味。如是劣減。如是味勝。少分譬喻。天中之味。不可譬喻。彼天之香。亦不可喻。如人世間第一善香。謂栴檀香。若沈水香。末香塗香。瞻波迦華。尼居私帝蘇摩那華。如是乾陀婆離師迦憂缽羅華。拘物頭華。尼朱羅等。此一切華。皆悉和合。猶亦不如天中之華。于彼天中。荏婆色華。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香亦如是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觸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一切國土平等勝觸。謂憍奢耶絹。及烏拏若劫貝等。如是種種。彼人中觸。一切和合。于彼天中。極微劣觸。謂金最堅。猶勝人中所有勝觸。于天下觸。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諸觸。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聲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第一聲者。所謂琵琶。筝笛箜篌。齊鼓歌等。如是諸聲。一切和合。猶亦不如彼天之中莊嚴具聲。于彼天中莊嚴具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音聲。不可譬喻。如是譬喻。唯可得與四天王天以爲譬喻。若于第二叁十叁天。則非譬喻。于夜摩天。亦非譬喻。人中欲樂。唯可得況四天王天所受欲樂。四天王天所受欲樂。唯可得況叁十叁天所受欲樂。叁十叁天所受欲樂。唯可得況夜摩天中所受欲樂。如是次第。業力勝故。六欲天中。次第轉勝。諸天境界。意亦如是。天樂轉勝。意地之樂。有無量種。一切和合。如是天子。彼鵝林中。遊戲受樂。次第漸前。遂近鵝王。見彼鵝王在廣池中種種遊戲。共彼雌鳥。住蓮華林。天衆圍繞彼大鵝王。有一蓮華。一由旬量。七寶蓮華。金剛爲須其觸極軟。及香色等不可譬喻。無量光明。從華而出。有百千葉。彼大鵝王。在彼如是蓮華中住。于節會時。節會之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並天衆等。鵝爲說法。彼鵝王者。以願力故。生夜摩中。如是利益。生夜摩天。爲夜摩天。如是說法。令離放逸。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次第漸前。往到廣池。善時鵝王。既見如是始生天子。爲說偈言

  以有渴愛故  于欲不知足

  由心動諸根  不覺時已過

  所愛著欲樂  無常法所攝

  以樂見婦女  不覺時已過

  爲愛所迷故  系屬于生死

  如是愚癡者  不覺時已過

  爲欲牽心故  沒在癡闇中

  嗔所系縛者  不覺時已過

  系縛在地獄  不生厭離心

  放逸毒所迷  不覺時已過

  不調不知羞  恃姓生憍慢

  心貪不知足  不覺時已過

  五繩罥所縛  六法之所迷

  叁時中常癡  不覺時已過

  不知惡趣道  惡罥所破壞

  若有如是心  不覺時已過

  初得欲則樂  後則不利益

  以心著欲故  不覺時已過

  不知前世苦  而樂著天樂

  未知愛別離  不覺時已過

  爲業網所縛  如魚在網中

  是故失善道  不覺時已過

  愚癡者無心  不知有過患

  沒在于癡闇  不覺時已過

  衆生業罥縛  獨而無伴侶

  見天女故迷  不覺時已過

  乘騎諸根馬  迷失于善道

  貪著叁界味  不覺時已過

  不知戒非戒  或複多嗔恚

  失意亦失道  不覺時已過

  不知利益不  迷于作不作

  如小兒戲弄  不覺時已過

  如河水速流  在園林池處

  常受欲樂故  不覺時已過

  在山頂堂中  若在蓮花林

  常受欲樂故  不覺時已過

  于業業報中  未曾有知解

  唯貪著食味  不覺時已過

  業風之所吹  常在此叁界

  流轉猶如輪  癡故不覺知

  常在于惡處  上高梁繩上

  如是愚癡者  不勤舍離過

  若能舍離欲  是第一精進

  離一切希望  則無諸煩惱

  彼初中後時  若得佛法已

  寂靜修行故  是無煩惱者

  若得于欲樂  彼樂必破壞

  因欲得苦報  知欲非勝法

  是故有智者  心不樂于欲

  彼則能斷除  生死苦因緣

  彼大鵝王。爲始生天如是說偈。毀呰欲法。如是說故。彼始生天。漸漸前進。近于鵝王。彼始生天。雖聞勝法而心不受。境界迷故。漸近鵝王。而不攝法。猶著境界。受諸欲樂。現見鵝王在水中戲。入蓮華林。割取蓮華。共天女衆。擲而弄之。善時鵝王而語之言。此安隱語而不肯受。汝于後時。爲何所得。爾時鳥處始生天子。複聞遠處有勝妙聲。勝于天聲。聞彼聲已。心生愛樂。其聲普遍琵琶箜篌齊鼓笛等。如是種種可愛音聲。爾時彼天。在廣池邊。種種遊戲。既聞聲已。一切回面。向彼聲聽。爾時遠見有百千堂。周匝圍繞。天歌音聲。甚爲可愛。聞者欲發。端嚴殊妙如星繞月。如是如是。堂行圍繞。或身光明。周匝輪行。一切天衆。見之心樂。百千天女。詠歌音聲。夜摩天主。在百千葉七寶蓮華臺上而坐。無量天女之所圍繞。爲聽法故。向彼善時菩薩鵝王所住之處

  爾時鵝王善時菩薩。見已速迎。共余雌鵝。並余雄鵝。無量百千勝妙七寶間錯其身。一切同時。皆在虛空飛向天主牟修樓陀。複有余鵝詠歌音聲。如是二王。一是鵝王。二是天王。疊相敬重。出美妙語。疊相問訊。鵝王善時。以本願故。爲夜摩天除放逸故。生夜摩天。善時王言。天王久時不來在此廣池之所。我于余天聞如是言。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不放逸行。共諸天衆。在彼山樹具足地處。看六佛塔。禮拜供養。化力書經。在彼佛塔讀說彼經。示諸天衆。此因緣故。我今來迎。汝于彼處說法之時。我亦在此廣池之側。爲遊戲天如應說法。謂第一義。寂靜安隱。能除放逸。畢竟利益。以此因緣。我今如是來迎天王。我以愛法。離于慢心。敬重故來

  彼時如是。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聞是語已。作如是言。鵝王普爲饒益一切夜摩諸天。利益一切夜摩諸天故在此處。今共回還到廣池所。說是語已。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無量天衆諸天女衆之所圍繞。善時鵝王。無量百千鵝衆圍繞。如是二王。各並其衆。彼此和合。于虛空中。種種音聲。心皆無垢。猶如寶珠。于放逸地。不放逸行。有大威德。共向廣池。到廣池已。彼廣池所一切天衆。既見天王暫止放逸。不作音聲。不相娛樂。不于水中種種遊戲。生敬重心

  夜摩天王。知彼天衆心調順故。語鵝王言。善時鵝王。此時最善。今可說法。天衆見我心皆離慢並天女衆一切無慢。可爲說法。爾時鵝王。自念本生曾于往世有佛。名爲迦迦村陀。于彼佛所聞諸法門。所聞法中。唯以一法。爲天衆說。語天王言。天王善聽。我今爲說。有五種法。若天若人。放逸行者。是根本過。何等爲五。謂放逸者其心則亂。意念異法。口宣異言。若有所說。不實無義。前後相違。動轉不定。他則不受。何以故。以其放逸心動亂故。自不能知。爲何所說。爲誰而說。彼則輕毀。彼則不受。以如是故。則于一切便爲自輕。是放逸過。放逸過故墮于惡道。于叁惡趣隨相應生。此是初過

  又彼放逸有第二過。何者第二。所謂不知應作不作。放逸意故。不知何者是所應作。不知何者所不應作。不知何業。不知何果。以不知業。故不知果。彼愚癡者迷業果故。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二過

  又彼放逸有第叁過。何者第叁。若人若天。以放逸故。近惡知識。不敬叁寶。不求于智。不敬尊長。于過功德。不覺不知。于生死苦。不生厭離。不知雜業。謂種種業。不能翹勤。常喜睡眠。不能持戒。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叁過

  又彼放逸有第四過。何者第四。謂于天中。若于人中。即初生時。命行不住。即生即…

《正法念處經五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